昨日,一份对中资和外资银行都具有绝对影响力的文件《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发布,并将于12月1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对于在我国当地注册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法人银行)将全面实施国民待遇原则,允许其经营全面的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包括人民币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 而外资银行的分行,可以继续做人民币批发业务,但小额的零售业务将受到一定限制,只能吸收100万元以上的居民个人定期存款。
人民币业务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对于我国银行业整体来说,利空的因素更多一些,此消息对目前国内银行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狼来了的呼声终于演变为实质性的竞争与交锋,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改革同步,行业的优胜劣汰将进一步显现,市场格局必将再度重新洗牌。
然而在证券市场,银行股的表现正好与此相反,说明在市场强势状态下利空因素也可以演变成为利多,消息一出,从沪深股市来看,并没有给强势的银行板块带来些许压力,银行股纷纷高举高打。银行股的强势格局被发挥到极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两大指标股的强势自不待言,招行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也纷纷创出新高,除了因为增发而停牌的浦发银行外,仅有深发展未能创出新高,中国银行一度接近涨停的走势更是将神话演绎到顶峰造极的地步。
结合银行股在香港市场的表现,该板块有着明显的比价效应,工商银行在香港上市之际就受到国际资本大鳄的追捧,港股站稳4元大关;招商银行更是一路高歌猛进,高点被不断刷新;中国银行经过酝酿后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国际资本的争相追捧让内地市场不再平静,在沪深两市,QFII、保险、基金等实力机构在3季度对银行板块的增持力度加大,银行股作为市场上最具权重的品种已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今年已经实现集体翻番,这一现象近几年来所罕见。
人民币持续升值是银行板块走强的最主要原因,存款准备金率今年已连续3次上调,因此可能出现的加息周期市场各方已有所认识,在诸多因素的刺激下,银行板块估值空间依旧面临提升,长期向好的趋势难以改变。诚然,该板块短期面对巨大的获利回吐压力,震荡也将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只是,如在震荡中一旦出现合适的买点,我们是否准备接纳银行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