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独的“80后”很难“凑合”,由生活琐事引发的“婚姻死亡”现象越来越多
前不久,在法官主持下,26岁的杨勇和25岁的林曼平静地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结束了他们5个多月的婚姻生活。
让人感到措手不及的是,“80后”刚刚步入适婚年龄没几年,离婚故事就开始陆续上演。 近日,一项由北京市西城区法院便民法庭法官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从今年1月到现在,该法院处理的500多件无争议离婚案件中,约有5%涉及“80后”。
据介绍,“80后”离婚案件全部是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我们发现,双方当事人都是平平静静地结伴而来,其中一些人的举止还很亲密。”法官告诉记者,“相对现在离婚案件中因家庭财产纠纷而引起的争执,他们的目的单纯许多——双方以彼此是否适合在一起共同生活为最基本的准则,合,则生活在一起,不合,则毫不犹豫分开。”
“离婚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这位法官感叹。
记者注意到,调查涉及的“80后”离婚案件中,90%的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并且有一个共同特点:当事人结婚时间短,恋爱时间长——有一半的夫妻恋爱时间超过1年,最长的甚至经历了4年的“爱情长跑”;但同时,他们的婚姻最短的只有4个月,最长的也只有两年。
但是,主持这项调查的法官并不认同“‘80后’对待婚姻很轻率”的这种说法。“至少在我处理的这些案件中,双方都是经过慎重考虑才来法院的,可能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70%都有大专以上学历),能够比较理智地处理婚姻问题。”
为什么长时间恋爱都能彼此适应,一旦共同生活便水火不相容了呢?
调查发现,“独”是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性格相当独立,另一方面独立生活能力又相当差。结婚之后,双方真正生活在一起,互谅互让、互相包容就成为最重要的相处之道。然而,一个家庭忽然出现了两个“核心”,为生活琐事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的情况就会时有发生,甚至最终导致夫妻感情的破裂。
“你知道吗,结婚后,我的生活整个都变了!谈恋爱时我们俩不是在外面吃就是到父母家吃,他也没说什么,可结婚以后却总数落我不做饭。每天一到吃饭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吵架,真是没意思透了!”23岁的陈琪在MSN上向记者这样解释自己半个月前离婚的原因。
“我在家的时候,爸妈从来没让我做过一顿饭,洗碗刷锅什么的也都不让我干。刚结婚那会儿,何刚(何刚新闻,何刚说吧)(陈琪的老公)在我爸我妈面前信誓旦旦地说:‘二老放心,陈琪嫁到我们家,我养活她,我决不让她受一点委屈!’可实际上呢?”陈琪接着说,“我一直想做一个好儿媳的,那天在他家,我还主动帮婆婆做饭。婆婆让我先把面粉和好,可我没做过这个,就问她面粉舀几勺、水放多少。婆婆说:‘和面都不会,将来怎么照顾我儿子!’我一听,火‘腾’地就上来了,心想:我又不是保姆,凭什么要照顾你儿子。”
没多久,婆婆退休了,更是三天两头往陈琪家跑,照顾儿子。“就这么着,我们结婚不到一个月,他妈没事就来我们家,不是教我这个,就是教我那个。在婆婆面前,我显得什么都不会,何刚也开始觉得我笨得要死。”
陈琪说,最终导致他们做出离婚决定的,是她炒菜时把土豆烧焦了。“何刚一下就把锅掀翻了,摇着我的肩膀说:‘你就不能孝顺点,让我妈少操点心吗?我怎么当初找了你这样又懒又蠢的女人!’我气疯了,把碗、碟全部摔到地上,哭着喊着:‘你妈能干!你去跟你妈过一辈子吧!’”
“离婚了也觉得挺可惜,毕竟大家都曾经付出了真感情,但双方并不觉得草率,因为两人在一起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现在回想起来,陈琪对离婚并不后悔。
本次调查也发现,很多“闪离”的“80后”都多多少少地依赖父母生活——结婚以后没有独立住房,双方与其中一方父母共同居住,一方不能与另一方长辈和谐相处等等。父母经常认为他们还是孩子,过多地参与到他们的婚姻生活中,这往往成为小两口吵架的导火索。
小林两年的婚姻生活在去年结束了,婚后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生活与恋爱中一点儿也不一样。“我决定离婚时,一些朋友劝我慎重考虑,说有过婚史的女人身价大跌。但我觉得时代不同了,女人不必再有‘从一而终’的心理包袱,与其在不满意的婚姻中沉默,不如在离婚中寻求一种解脱。”
齐大妈在东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门口经营一家文印店,不少离婚协议都是在她的店里打印的。协议上有夫妻双方的出生年月、登记结婚的时间等等,她亲眼见证了许多“80后”婚姻的步履匆匆。“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我行我素。我觉得,许多来离婚的年轻夫妻其实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无非就是些生活中的小摩擦。换了我们,哪会想离就离呢?”她感叹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独生子女往往比较任性,生活中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别人围着自己转。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在婚姻生活中忍让性、宽容度都不够,这导致了他们的婚姻稳定性下降。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代人对婚姻感情质量的要求更高了。对平淡生活的不满,使得他们不愿意“凑合”,一些由生活琐事引发的“婚姻死亡”现象就越来越多了。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