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证监会对全国约70家保荐机构进行了一次集体“监管谈话提醒”。在总结成绩、列数不足之后,监管部门称,从现在起对保荐人不负责任的行为绝不姑息。岁末年初,要对整个保荐人队伍进行一场巡检和抽查。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勤勉不足,没有按照尽职调查准则的要求开展工作;上报明显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公司,材料粗制滥造;主承销商缺乏职业判断和定价能力,盲目迎合发行人,拟定高市盈率的发行方案;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是低级的技术问题;对初步询价对象的资格审查不符合要求;主承销商没有专门的部门、人员负责发行询价工作等等。
这次集体谈话,发生在现在这样一个时点,除了总结经验、指明方向之外,更多的是传递对保荐机构的监管信息。会上监管部门某负责人表示,这些问题有的已相当严重,之所以没有使用谈话、提醒、上网公示的方式,是考虑到新的发行审核规则刚刚建立,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但是,在这次会议之后,将会对这些问题逐一梳理。一旦再发现,严惩不贷。”
实施保荐制度的初衷,在于通过市场力量对证券发行上市进行约束和监督。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制度改革,新股发行实行询价制等,都是贯彻这种市场化的要求。但是,如果制度执行不到位,或者受利益诱惑出现不当行为,作为重要的市场力量之一的保荐机构,不仅不能约束和监督发行人、会计师事务所等其他市场主体,甚至可能会成为“帮凶”。
实践表明,那些集中爆发的全局性危机,都可归因于市场形势大好时埋下的隐患。目前,“新老划断”已启动,中行、工行等大盘蓝筹股平稳上市,“绿鞋”等新的发行上市机制顺利实施;随着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清欠等各项措施的积极推进,市场环境继续改善,市场预期不断向好。此时,针对保荐人队伍里出现的不好的苗头,及时提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无疑体现了监管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除提醒外,有关部门还详细说明了今后申请发行上市过程中保荐机构的义务和责任,发审委在审核中会重点关注哪些问题等,这些都显示了公正透明、依法行事的市场理念。保荐人是证券市场准入制的第一道把关人,其责任重大。正因如此,责任追究制度以及行业自律的落实,也是题中之意。 (责任编辑:郭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