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寻找平衡点
广州发展经济坚持“生态优先”(今日关注)
本报记者 罗艾桦
来自“生态型”国家的德国、意大利等国的领事们至今还在回味上次踏访广州南沙时的动人场景:天后宫下海波粼粼,万顷沙湿地候鸟云集,百万葵园彩蝶漫舞,滨海公园儿童嬉戏。 让人牵挂的还有广州JFE钢板有限公司厂房檐下的那个燕巢:今年春天,一对燕子前来筑巢育出了4只小燕子,明年春天小燕子还会飞回来吧?
南沙是广东省首个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全方位实行欧洲环保标准的行政区,广州JFE钢板有限公司则是起点高、效能好的生态型绿色工厂:一是它采用无铬化生产工艺,彻底消除了普通镀锌生产线使用铬元素造成的污染;二是在废水处理中采用先进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保证排放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在28万平方米的厂区内种植了12.3万平方米、55个品种的15万余棵植物。环保专家坦言,南沙“十一五”还要上马年产1500万吨炼油和年产100万吨造纸等大型项目,“生态优先”意义重大。
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告诉记者,根据200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的“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广州正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努力构建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让市民享有充分安全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城市。
做到生态优先需要魄力和远见,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寻找平衡点。这些年,广州认真实施“退二进三”战略,下决心关闭、停产、搬迁了147家污染大、能耗多、扰民严重的大型工业企业,一方面为越秀、荔湾、海珠等老城区腾出了空间,支持发展金融、科技、商业、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一方面牵引拉动了南沙、花都、萝岗等新城区的高起点开发,更重要的是推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优化了城乡生态环境。如广州水泥厂迁到花都后,通过提高环保标准和优化环保工艺,新厂“像包饼干一样干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投产不到1个月的广州本田增城工厂,通过导入世界最先进的环保技术,该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实现了“零排放”,并被100%回收利用:废水经过预处理、物化处理、生化处理、过滤“四步曲”后,成为高于国家中水标准的回用水,一部分直接用于设备冷却、厂房降温、绿化保洁,一部分再经过深度处理,达到比自来水还优良的生产工艺用水,用于耗水量最大的涂装工艺等。此外,广州钢铁厂、广州造纸厂和广州造船厂环保搬迁也在紧锣密鼓之中。
做到生态优先还要真抓实干,舍得投入。早在2003年9月,广州就启动了旨在保护环境、造福市民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广州山更青了,地更绿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1350平方公里上新增绿地131平方公里,建成区增绿达36平方公里;完成84座人行天桥、9座高架桥、12座立交桥绿化整饰,增加绿化长度76.7公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城市空中花廊;2006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61天,占上半年总天数的89%;2005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79%,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6.22%,珠江水质实现不黑不臭。今年7月12日,广州成功组织了珠江横渡,9月12日,广州再次荣获“中国人居范例(水资源环境)奖”。
路子走对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就没有必然矛盾,而是“污染减量,经济增量”。2005年,南沙区新批外资项目45个,新引入世界500强6家。今年1月~10月,广州GDP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高达6440亿元,全年有望突破8000亿元大关,社会消费总额达到1707亿元,全年预计超过2000亿元。
2006年10月,以回归“花城”、还原“水城”、提升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为主线,广州又拉开“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二期序幕,最瞩目的就是着手实施北江、西江两大引水工程,拓建一个总面积2.07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00万立方米的人工湖——白云湖,既起到蓄水、防洪、排涝的作用,又能通过它把水引入已截污的河涌,使河涌保持有洁净的流水。届时,湖光与云山珠水海涛相互呼应,营造出浓郁、和谐的“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和“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岭南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