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文宫镇义和村海拔800多米,是出名的旱山村,以前遇到大旱,粮食作物基本绝收。今年四川大旱,菜农徐泽万却拿着自家地里产出的鲜灵灵的黄瓜,指着还有存水的集雨池说:“今年是春旱连伏旱,要不是有这个池子,黄瓜肯定没收成!”这是四川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抵抗特大干旱中显效的一个生动事例。 据统计,四川节水型社会建设较好的乡镇,今年旱灾损失率比平均水平低20%。
四川虽有“千河之省”之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40立方米。但人口和耕地最集中、工农业产值占全省85%的盆地腹部地区,人均900多立方米,其中川中丘陵区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人均只有300立方米~600立方米,缺水形势十分严峻;从径流的年内分配看,汛期5至10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70%左右;同时四川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全省蓄引提水能力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0%。随着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成为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新农村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于是,建设“节水型社会”被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是用水大户,四川省以灌区节水改造和旱山村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开展了农业节水工作。
“十五”期间,四川累计投入节水灌溉建设资金14.58亿元,节水灌溉面积由2000年的877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1450万亩。都江堰灌区坚持工程措施与管理制度相结合,工程技术节水与农业技术节水相结合,先进节水技术与传统节水相结合,政府扶持与用水户参与相结合,渠系配套与口门设施改造相结合,探索在丰水地区开展节水农业建设的新路,灌区“十五”期间新增灌面19.33万亩,改善灌面116.39万亩,年增节水能力48166万立方米,实现粮食增产2.1亿公斤。在今年的特大干旱中,水利工程灌区出现了丰收的喜人景象。
近5年来,四川省累计投入2.8亿元,兴建各种雨水集蓄利用工程8.9万处,受益农户达17万户。今年,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下,四川省财政又安排了41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123个村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1998年,财政部、水利部在仁寿县文宫镇义和村开展雨水集蓄利用试点。义和村党支部书记徐刚才说,“有了集雨池,就能调整种植结构,这是致富的关键一环!1995年以前,我们这里还住茅草房。村里搞‘以改治旱、以调治旱’,每户平均修一口容量100立方米的集雨池,开始种枇杷,村民富起来了,95%以上的农户住上了小楼房,80%以上的家庭有电视机、洗衣机、消毒柜、手机、饮水机。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
目前四川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6提高到0.41,可节约灌溉用水12亿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328万亩;全省已累计建成计量用水设施992处,实行计量收费面积60多万亩,涉及596个村;已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8.7万处,为843个旱山村和严重缺水村的59.62万亩耕地提供了补充灌溉水源;微灌工程面积已达6.65千公顷;喷灌工程面积38.73千公顷;管道输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35.37千公顷;渠道防渗面积已达794.26千公顷。
节水灌溉建设对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有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节水灌溉的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农民的用水观念,对农作物实施科学灌溉,改善了农作物品质、提高了作物产量,农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1903.6元增加到2005年的达到2802元。(毛小瑞)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