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地名换银子潮涌而来
主持人:
一个地方的地名,某种意义上代表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因此古今中外,地名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国外,美国纽约哥伦布公园北侧也有了纪念“911”华裔英雄曾喆的“曾喆路”。 而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地名打上了商品的属性,于是北京就有了联想桥、四通桥,青岛也有了海尔路。
据媒体报道,全国拍卖地名的行为目前已遍地开花。上月,某市民政局向外界透露,为拓宽地名管理经费渠道,拟实行地名有偿命名。根据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该市将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地名在一定年限内实行有偿命名。而市民随之而来的疑问和担忧看起来就有些可笑也有些可悲,“我们家会不会变成‘妇炎洁’小区”?“今后给朋友的信上是不是会写上‘脑白金路’”?更有人笑称某市将变成“可口可乐市”。
地名真的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用来换银子吗?
大众评判台
乐宏文:对地方对人都没尊重
当父母的为给儿女想个名字会翻烂字典,地方的父母官好像对生养子民的城市没那么多感情。卖个路名可能来钱很快,但是否考虑过可能给许多居民带来诸多不便呢?和地名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是否也在随手之中被捎卖了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乱改地名是对这一方水土的不尊重,更是对生长在这方水土上的人的不尊重。
李俊:别拿路名乱来
收来的钱怎么管理?这样的行为完全缺乏法律依据。路名的所有权并不属于民政局,民政局只有管理的义务,凭什么更名?凭什么收费?随便举个例子,居民的户籍管理怎么办?民政局如果真没钱,可以把局大楼的命名权卖了,可以搬迁到地价便宜的地方,别拿大家的路名乱来!
严海渊:有偿取名是短视行为
这样子见钱眼开,就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吗?如果今天这家出钱高,用了这个地名,明天那家出更高的价钱,是不是就可以马上换另外一个名呢?所以,有偿取名绝对是短视行为。
何若灵:关键在于名字能否承载足够的责任与分量
其实企事业单位作为路名地名也不是一概不可,但问题不在于能不能用企业名称,而在于这个名称是否能够承载足够的责任与份量。对于那些仅仅靠人民币换名字的现象我表现鄙视。另外,对地名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名利交易,更应该加快立法、严格执法。
◆沸点特稿
地名泛商品化是寻租行为的升级
赵文斌
首先,我为某些地方机构的创造力表示一千万分的敬意。地名这样一个融合历史和记忆的东西居然也能赋予商品属性。不过,仔细想想,硬生生把地方的商品属性发扬光大的本质还是权力寻租,某些人总是能够避开各种控制、法规、审查,达到寻求或维护自己既得利益的结果。
地名泛商品化是寻租行为的升级,是从国家严厉打击下的“地下寻租”升级为打着改革旗号的政策“公然创租”。在把物质形态的土地、产业、资本等物化后,转向所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遍地开花的地名拍卖,就是这种创租的表现。在百姓还未能清晰感受到地名的经济利益时,地方政府已嗅觉灵敏地感受到这一点。它公然地将公共资源变成地方机构的利益,并且堂而皇之追求这种利益的最大化。
地名换银子的想法也许借鉴了人体广告或者球队冠名权的创意。但是人体广告或球队冠名权的载体是个体或一个小集体,这个个体和小集体对自己出售与否完全有着自主权力。而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标志,它有着历史的沿袭和百姓的习惯,其能不能成为商品首先是一个问题。即使有,但其决定权是在地方机构还是上一级政府?是在政府官员还是在百姓的普遍意志?
地名、桥名的更改,一定年限内的有偿命名,带来百姓的诸多不便将是直接后果。百姓如何记路?如果把景山改作微软山,把颐和园改作可乐园,这种荒唐的事情,不仅将成为今天的笑话,而且会遗笑子孙后代。
同时,地名换银子给大众的印象是谁有钱谁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这将推动社会的不良思维。如果谁有钱就能命名的话,和珅也许当年就把北京一条大街命名为和珅大街了。更何况有偿命名的企业一旦出现丑闻、破产倒闭,对于城市的形象有着更大的影响,其更甚于当前一些贪官下台留在各处的题字带来的难堪。
公共资源不能成为部门牟利的工具。地名完全是公共资源,其所具有的公共性质,自然不能允许政府将其作为牟利的工具,任何借公共资源牟利的行为,都是将公共资源变相私有化的行为。即便称这种集资是为了公共利益,这样的行为也是公众不能容忍的,很难堵住悠悠之口。
我认为,地名的改变主要要考虑历史文化的因素,肯定不是钱的因素。跳出钱这个紧箍咒,我们应该有着更长远、更文化的思维,而不应在短视的目光下,出一个又一个馊主意。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