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穷老汉 精神大富翁
他很贫穷,家里唯一的电器是灯泡;他很富有,自己花钱为村里修公路、架电线、建水塔,赢得乡邻交口称赞
64岁的高车,家住汝州市大峪乡袁窑村火神庙自然村。他花费10多万元为村里修公路、架电线、建水塔,而自己穷得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个40瓦的灯泡。 高车的善举赢得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唯一的电器是灯泡
大峪乡位于汝州市北部,是个省级贫困乡。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高车的家,简陋的高家没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唯一能称得上电器的是一个40瓦的灯泡。
记者:“听说你现在还欠有贷款,为什么要把钱都用在公用事业上?”
高车:“不管是架电线、修路还是建水塔,首先咱自己方便了,既然弄好了,都是乡里乡亲的,咱谁都让用。“
羊倌唱曲夸高车
听说记者采访高车,羊倌高寨和邻居高法赶忙来到了高车家。
高寨说,他们村有19户人,祖祖辈辈外出时都要经过村前的河滩。2000年7月,百年不遇的洪水把河滩中的简易道路冲毁了,此后的6年时间里,村里人只能在河滩的乱石丛中艰难行走。
“他早就对我说过凑够钱时要把河滩里的路修一下,我说大家都要走,应该每个村民都对钱,他说不用。”当了几十年村干部的高法说。
2006年“村村通”工程在火神庙村开工,因为路基工程太大,还要修一个30米长的桥,上级拨的款严重不足,需要村民集资。“许多村民不愿意,说祖祖辈辈都没有修水泥路不是也过了,嫌高车多事。”高法说,高车不管别人怎样,自己带着四个儿子开始修路。他先后三次租用大型挖掘机,在乱石滩上筑起了一条宽5米、长540多米、高3米的沙石路基。随后,他又购回钢筋、水泥、沙石,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为了修路,他现在还欠着2万多元的贷款哩。”
“当时我就对乡干部说了,只要写上我的名字,有多有少我一个人还。”高车接过话茬说。
“修路时他总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了,夜里干到十来点。我还编曲呢,表扬高车哩,一个是《赞高车》,一个是《铺路奔上小康道》,我给你唱唱听听吧。”
“……自从修路一开工,高车同志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洋灰(即水泥)路,铺得好,下雨不再把泥跳,过河不再趟水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过桥不能把高车忘了……”
“别唱了,别唱了……”听见高寨开口夸自己,高车不好意思地让他赶快停下来。
水塔就是无字功德碑
“他不识字,但是他聪明好学,打铁他基本是自学的,师傅只教了他一个月。”高法说,高车十几岁就学会了打铁手艺,改革开放后,他建起了铁匠铺。由于他待人厚道,能吃苦耐劳,逐渐成为村里的富裕户。
高法说,以前,他们村没有水井,更别说自来水了,村民吃水都要用水桶到村前的河里去挑,不卫生不说,遇到雨雪天,还容易摔倒。1991年以来,高车花费1万多元,在村后500米的山下修了一个水塘把山泉聚起来,他又在村里修了水窖,然后用管子把水引到水窖里供全村人用。
由于水窖蓄水少,天旱时水还是不够全村人饮用,高车决定为村里建个大水塔,让大家都用上自来水。2003年冬,高车背着干粮在大峪乡、汝州市跑了一个多月,终于争取到了国家饮水解困工程指标,得到了上级2000元的资金扶持和水泵、水管等物资,但建水塔的建筑材料还是没有着落,高车决定自己出资建水塔。
当时他的三儿子正在盖房子,儿子们都在那儿帮忙。高车没给儿子帮忙,还让儿子们都过来帮他建水塔。一个多月后,水塔建成了,他又出资购买水管把水引到了全村每户人家中。
“我们村里的电线也是高车架来的,他光这就花了五六万元。”高法对记者说。
火神庙村没有变压器,一直从邻县与他们村相邻的一个村子接电使用,电压忽高忽低,还三天两头停电,许多村民的彩电、洗衣机成了摆设。高车说,1995年秋,他贷款1万元,加上家里的积蓄,总共花了3万多元,买了一台变压器为村里架上了专供电,从此,火神庙再也不为停电发愁了。1998年,火神庙村农网改造花费了11.8万元,他一家就拿出4.8万元,为此,他贷了2万多元的款。
“没钱我就贷,还完了需要时我还贷。”高车说,这些年来几乎没有不欠贷款的时候。
“人活着就是图个名声”
“他的孩子们都通情达理,他做那么多好事,孩子们都很支持,干活时都上前。”高法说,“家里不团结,那些好事也干不成。”
“钱都是俺爹挣哩,他要花到哪儿,俺有啥说哩,再说俺几个盖房子时他都主动帮忙,就是平时缺钱了,只要张嘴要,他没有不给的,他要干啥,俺啥也不能说。”高跃平是高车的三儿子,担任着火神庙村民组长,一直给爸爸很大的支持。
“他经常教育我们说要行善积德,他干的都是好事,我是他儿子,当然要支持他了,再说我还是村民组长哩,于公于私都应该支持他。”
“人活着就是图个名声,只要别人提起我说这人不赖就妥了。”高车说,因为他的人缘好,几十年来他还撮合成了四五十对婚事。
“大富翁干这些事也许不算什么,但是高车自己并不富裕,还要贷款办好事,而且不是为了名利,这么多年从不宣扬,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步,他的胸怀是宽广的。我们乡干部已经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下一步要号召全乡向他学习。”大峪乡党委委员郭云洁对记者说。
“下一步,我准备在河滩里砌堤,造出10亩良田,再把桥上的栏杆修好,免得小孩子掉到河里,还要在路两边种上树。”高车送我们走时,在新修好的桥上对郭云洁说。(首席记者牛仲寒 通讯员桂焱炜)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