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百姓生活发生变化 对社会发展形成挑战
汽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本报驻德国、日本、美国特约记者 青木 孙秀萍 丰帆 ●本报记者 李宏伟
“夺人二目”的北京国际车展让本已“高烧不退”的汽车类话题再度升温。 然而,车展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三,市场规模则排到了世界第二位。在社会层面,1986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私家车,为防身份暴露,这些车的车牌都以字母“Z”开头。20年后,路透社记者发自北京的报道称,中秋节那天有大量汽车开回北京,整个城市被烟雾笼罩了。当晚本应全家赏月,但作者在文中加了一句———“如果他们今天有可能看到的话”。其实,汽车带给中国的远不止这些,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似乎更贴近现实——《中国汽车,梦的机器》。
“中国的一年和我们的可不一样”
最近,全球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公司在其发表的“2006年全球汽车业金融报告”中预测,中国今年轿车产量将提高25%,达到540万辆,从而取代德国,成为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轿车生产国。这则消息在欧洲引起的震动不小,德国《图片报》讥讽说:“欧洲生产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汽车大举进攻的局面完全是你们自己造成的,是你们手把手地教会了中国人如何制造现代汽车。”德国汽车专家克诺斯教授则感叹道:“不久以前,中国汽车厂商还被认为是粗制滥造的模仿者,今天已令人刮目相看。他们速度很快,中国的一年和我们的可不一样。”雷诺—尼桑的老板卡洛斯也指出,“现在中国汽车的质量水平已经相当接近韩国,中国人学习得很快。”德国纽伦堡普尔斯市场调研所的民调结果表明,1/3的德国驾车者表示,他们有意购买一辆中国汽车。
与捷足先登的德国人不同,日本人直到现在还在后悔。日本经济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人太保守,日本汽车生产商对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估计不足,以至于把那么好的中国市场拱手让给了欧美同行。等到丰田等日本公司下决心到中国发展的时候,一些条件优越的沿海城市已经没有了它们的立足之地,它们只得到中国的内陆地区发展。为了弥补“先天不足”,日本汽车商不断在中国“提速”。今年10月底,日本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一个消息,即本田公司的一款高级轿车正式进入中国,这是该车首次在北美以外的地区销售。
中国进入汽车时代
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国汽车工业学会常务副会长付于武说,从工业的角度看,汽车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中国去年的汽车生产量达到了570万辆,居世界第三,今年有望突破700万辆。中国还在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力争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使出口额达到700亿美元。汽车带动了洗车、修车、停车、汽车装饰、材料、化工等一系列行业,目前国内直接或间接的汽车就业人员达1700万人。而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的话说,一辆汽车需要8个人为之服务,随着汽车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将有更多的人吃汽车饭。一些大学把原来考生不愿报考的机械专业改名为“汽车专业”,一下就引起了考生的兴趣。甚至在新闻界都出现了专门报道汽车行业的记者,有人把他们叫做“车记”。
付于武说,过去到欧美国家的第一个感受就是,那里是轮子上的世界。现在,中国也踏进了汽车社会。20年前,中国人把汽车定义为一种生产资料,没人会想到它能成为个人消费品。但如今,中国私人汽车比例已达到了58.5%。新华社资深记者张毅说,私家车的大规模出现是中国进入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因为这种情况只有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事实上,虽说私家车出现了20年,但中国真正进入汽车社会只用了几年时间,基本上是从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开始的,此后的几年里,汽车的价格才大幅度下降。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2009年前后是中国中等收入家庭具有购车能力的时间点,也就是说,到2009年,超过1亿中国人可以享用自己的家用轿车。
对于中国进入汽车社会的速度,海外媒体这样评价:“拥有汽车的人数在飙升,发疯似的公路建设和繁荣的经济组合在一起,这让人们想起了美国上世纪20年代,当时是汽车转变了中产阶级的渴望,可到了5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才修建了州际高速公路。在中国,这些现象被压缩到了几年内。这要归功于政府的意志力。”18年前,中国还没有高速公路,2005年则达到了4.1万公里,仅次于美国,而且是在4年时间里增加了两倍多,预计到2020年,高速公路的总长度还要翻一番。汽车彻底改变了中国一些地区的面貌。上海的嘉定在3年前还是一个蚊虫乱飞的蛮荒之地,如今这里坐落着一个巨大的、未来主义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国的第一个F1国际赛车场。上海要在嘉定建设一个汽车城,使它成为汽车工业研发中心,这个国际赛车场就是它的门脸。这里的官员自豪地说,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花100年完成的事,在嘉定只用了3年,而且底特律还没有F1赛车场。在此之前没有多少中国人听说过F1,现在中国拥有一批狂热的F1车迷。2004年10月,F1第一次比赛时,吸引了15万人来观看,很多观众至少花费了1800元。
它带来了自信的生活方式
在许多亚洲国家进入汽车社会之前,摩托车在城市里被普遍使用,但是中国似乎越过了这一步,在北京等大城市,摩托车从来没有大规模出现过,中国人似乎一下子从自行车时代跳到了汽车时代。对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德国原大众汽车工程师埃杜博士很有感触。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他在中国度过的时光加起来有很多年。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1978年以前,中国批量生产的轿车年产量超不过3000辆。大街上很少看到汽车,孩子们可以在宽敞的马路上玩耍。到了80年代中期,轿车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许多人因为坐一次轿车而激动几天几夜。当时,从流水线下来的桑塔纳令见过“老上海”和“老红旗”的中国人十分震撼,桑塔纳用不着做广告便火起来了。想买车的人除了要有钱,还要等“指标”。一个“指标”在“黄牛”手里价值1万元。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汽车从可望而不可即变成了一件只用交付2万元首付就能开走的平常商品,出行从此变得无拘无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生活质量因汽车而发生改变。很多人对时间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公共交通的时刻表,对距离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几站地”。汽车因此成为自由的象征,难怪年轻人常说,买汽车是为了换一种生活。另一方面,当国内媒体热衷讨论“汽车文化”时,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国还没有出现汽车文化。好莱坞专门有一种类型片叫公路片,讲美国人开车行驶在路上发生的故事。中国的私家车大多只在小范围内运动,根据一家广告公司的统计,中国私家车主周末开车离开城市的不到20%。开车从北京到上海,一路上至少要经过10个收费站,光花在收费站的钱就要500元,打折的机票都比这便宜。上海的汽车旅馆从外面看和一般的旅馆没什么两样,而且来的人极少。第一家汽车影院1998年在北京开张时,有人说它肯定会火起来,成为年轻的有车族约会的好去处,但事实上这里生意平平,后来北京的郊区又开了一家,几百个车位一天也就能等来100辆车。
汽车之痛挥之不去
张毅说,汽车社会应该是一个规则社会,它不像自行车社会,即使乱骑出点事,也不会造成太大伤害。但很多国人的思想里并未刻上“规则”二字。因此,中国的车祸是世界上最多的。中国每年死于车祸的人超过10万,加上受伤者人数有100万。尽管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只占全世界的1/20,但每年车祸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5。路透社在报道中称,“高死亡率主要是因为疏忽,司机常常看也不看,不打灯就并线,他们有时不管红绿灯,甚至在错过一个出口时竟敢玩180度的大转身。”
居住在中国大城市的人已经习惯了“堵”。一个在北京生活了3年的美国人曾开玩笑对记者说,中国人的忍耐力真的很强,如果北京的堵车情况发生在美国,肯定会有人在路上因为精神压抑而自杀。在北京等中国大城市里,上班族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有一半是因为堵车,车流时常一动不动,道路俨然成了停车场。交通拥堵每年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至少达数百亿元。此外,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能明显地感到,城市的蓝天越来越少,疾病越来越多。美国《时代周刊》的文章称,国际能源机构预计从2000年到2030年,中国排放温室气体的增长量将等于其他工业国家排放的总和。而那些报废车辆造成的污染也不小。陈光祖说,日本每年报废近1000万辆汽车,回收率达到95%,中国现在还没有相关指标,报废的汽车不回收。这不仅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
在与汽车业相关的各种问题中,能源无疑是最深刻的问题。陈光祖说,中国能源的进口依存度现在是44%,2020年至2025年可能达到60%。中国进口石油的1/3是供汽车使用的。汽车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这个压力还在增大。福特公司的专家估计,中国东部有4.5亿人每年的购买力在7000美元以上,通常来说,年购买力6000美元是拥有汽车的一个门槛。这样看来,中国的汽车消费还将大幅度增长。税收、新科技和替代性能源开发都必须跟上,否则中国的能源安全将进一步受到威胁。
陈光祖认为,中国人千万不要因为目前的所谓“汽车大国”的名号而沾沾自喜。中国现在只是一个汽车的制造大国,与美国和日本这样的汽车国家还有很大的不同。以福特汽车为例,福特的利润70%来自汽车服务业,如金融和汽车售后服务等,汽车制造业的利润是很低的,所以他们把工厂搬到外国去,既污染不了自己,又赚了钱。在中国的所谓汽车城里,有的只是汽车工厂,顶多再出个汽车博物馆,但是在底特律和都灵这样的汽车城里,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汽车开发设计工作室,在开发设计方面,中国还差得太远。
汽车普及改变了中国的形象
虽然中国的汽车产业存在不少问题,但它对中国的改变是内外兼有的,是非常深刻的。提到中国,不少外国人都会想到一张有名的照片———成百上千的人身穿蓝色或绿色的衣服,骑着自行车,走在长安街上。它使外国人惊讶地发现,中国是自行车的王国。现在,汽车的普及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发达国家对中国形成的优势从表面转向了深层。而中国人自己的感受更深,从生活必需品到电器,再到汽车,中国人已在不长的时间内跨出了好几步。目前我们眼中的新鲜事物很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身后的风景了。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