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0183.HK,下称中信国金)在香港交易所发布一则停牌公告:由于该公司即将发出一项关于股票认购、非常重大收购以及关联交易建议的通告,中信国金自当日早上9∶30分,停止买卖。
同时停牌的还包括中信国金的认股权证。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公告暗示着中信国金和中信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役即将收官。
当日傍晚,据外电报道,西班牙第二大银行西班牙对外银行(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 SA,下称BBVA)已获准以9.89亿欧元(约97.53亿人民币)的总代价,入股“两家中国的银行”。
该报道指出,BBVA将分别出资5.01亿欧元和4.88亿欧元,认购中信银行5%的股权和中信国金15%的股权。
截至发稿时间,中信国金尚未复牌,亦未公布具体收购详情。
增持伏笔
中信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可谓由来已久,这也是其赴港上市之前必做的“助跑”动作。
包括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在内的多名中信系高管,年内就曾在多个场合高调表示,正在为该集团于内地的银行品牌“中信银行”寻求战略投资者,为上市作准备。
而近日来,“相亲”中信银行的也不乏国际“良婿”。除了BBVA,日本瑞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均曾有意入股中信银行。
其中,BBVA则以十分“进取”的报价,即3.2倍的市净率获得中信银行芳心。
外电报道指出,BBVA除已获得入股通行证之外,同时还获得一项授权,即可于日后继续增持中信银行4.9%的股份。依此计算,BBVA于中信银行所持股权,最多可增至9.9%。
该数字意味甚浓。
今年4月份,中信国金以55.44亿港元代价,从其控股母公司中信集团手中收购中信银行19.9%股权时,中信国金行政总裁窦建中曾明确表示,“中信集团已向中信国金保证,无论中信银行今后增资扩股还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中信国金于中信银行的持股量均不会低于15%,成为中信银行最大的战略投资者。”(详见本报2006年4月5日13版《中信银行酝酿香港独立上市》)
根据监管部门规定,多家外资银行持股中国的银行的比例总共不得超过25%,照此推算,以中信国金最低持股比例15%计算,中信银行可供转让给其它战略投资者的股权比例空间不超过10%。
而由于目前中信国金实际持有中信银行19.9%股权,因此对BBVA来说,蛋糕也暂时只有5%这么大。
但此增持授权,也许给其今后的“渗透”埋下了绝佳的伏笔。
曲径通幽?
4月份时,在同样的场合,窦建中亦透露,当时已有多家实力雄厚的国际银行在与中信国金接洽,希望成其战略投资者。
而今次BBVA入股中信银行一役,似乎同时促成了这桩“姻缘”。外电报道,除去中信银行之外,BBVA本次亦同时入股中信国金15%股权,成为该两家公司共同的战略投资者。
然而,据市场消息人士透露,事实上,本次BBVA入股中信国金15%股权,实在是“意外”之举。
“对BBVA来说,他们看重的是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之机,他们最想要的当然是中国内地的银行,也就是中信银行,而不是中信国金这样的香港金融公司。”该消息人士表示。
他透露,本来BBVA只有意入股中信银行,但中信国金却希望BBVA同时成为自己的战略投资者,并以此作为BBVA入股中信银行的“条件”。
从结果来看,BBVA显然接受了这样的条件。
同样,也有市场人士称,BBVA同时选择入股中信国金,另一原因是因为中信国金已持有中信银行股权,如直接入股中信银行股权比例空间不大的话,则可通过入股中信国金以达“通幽”之效。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