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韶关到梅州,何著东的脚步没有停歇。
11月16日,作为韶关市始兴县常务副县长,何著东来到梅州参加第四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简称“山洽会”)。让他感到荣耀的是,会上,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亲自为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授牌。
与始兴一同享受这份荣耀的,还有另外十四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刘晓捷说,联手推进产业转移,是本次“山洽会”的“重头戏”。
主打歌:产业转移工业园
两年前,在第三届“山洽会”上,带着始兴县与东莞石龙镇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协议的何著东,就曾受到过类似的礼遇——广东省长黄华华在致词时为“始兴经验”做了推广。
始兴县与石龙镇的合作开始于2004年6月,是广东省内首例产业转移园区协议。“我们走的最远。”何著东说,当时始兴与石龙的协商已经深入细节,包括园区的管理模式以及税收和土地出让费的分配方式。
在广东,这也只是特例。
在那一届“山洽会”上,东莞、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发达城市,与清远、韶关、河源等山区市共签署了11个联手建立产业转移园区的框架协议。但这些协议更多的只是意向性文件,因为大部分签署协议的双方,对产业转移园区的具体合作模式尚难明确。
2005年3月7日,广东省政府下发《关于我省山区及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下称22号文),对产业转移园区的操作模式有了更明确的定义。
也正因此,在本届“山洽会”上,政府一改上届对产业转移园区细节的避讳,大张旗鼓地推广各个产业转移园区。
“山洽会”始于2000年,前三届的名称均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从今年开始,名称中多了“东西两翼”。
省经贸委官员表示,广东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仅仅是山区与珠三角的差距,沿海的东西两翼也是薄弱环节。因此,将山洽会的覆盖面推广到东西两翼,顺理成章。
来自广东省经贸委的资料显示,目前广东省政府已经批准认定的“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有15个,已开发土地15437亩,投入建设资金13.67亿元,签订入园投资意向项目257个,意向投资额达163亿元。
事实上,目前各地区自行达成的产业转移园区合作协议有39个。省经贸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省里对产业转移园区资格的认定有很严格的标准,包括土地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因此,目前获得认定的只有15个。
据测算,1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按规划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值1780亿元的经济规模,年可实现利税128亿元。
穿越行政边界的力量
在始兴与东莞石龙镇的合作中,由始兴提供土地,石龙镇负责工业园的前期开发(包括规划、征地、对土地的七通一平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建成后的招商引资;而始兴县政府则负责工业园的公共管理,包括环保、卫生、治安、税收等。工业园管委会由双方派人组成,主任由石龙派任。
对石龙镇来说,参与产业园区开发的利益首先在于能够收取土地出让的费用。而更重要的则是工业园区内的税收,将由石龙与始兴按50%的比例平分。
这一模式的出现并不突然。几年前,广东省政府就在考虑利用某种机制,推动珠三角产业转向山区以及东西两翼。
出于对GDP和财政收入影响的考量,前几年,珠三角尽管面临工业饱和的危机,但当地政府并不乐见企业外迁。“结果资本越积越多,并且都是量的积累,对质的改善意愿不强。”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认为,某种程度上这阻碍了珠三角的产业升级。
对此,广东方面煞费苦心。
22号文要求,山区或东西两翼地区在各自已有的工业区中,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设立专门的产业转移园区,“由珠三角地区政府负责组织规划、投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并按商定比例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利益分成。”
这个文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益共享”原则:园区企业缴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按财政体制属当地留成部分由协作双方协商分成;而企业城建税、教育附加和文化事业建设费,则全部归园区所在地财政。
目前,石龙镇在征地中已经花费1000多万元,土地开发和平整的费用也达到了5000多万元。何著东承认,石龙在出让土地这块肯定是亏钱的,因为每平方米土地开发成本接近100元,而工业用地大概卖60元。
但他坚信,一旦园区内项目全部投产,石龙和始兴的甜头在后面。据估算,石龙(始兴)工业园建成后,年总产值可达200亿元,年创税收3亿元,是始兴现有工业产值的15倍。
早先,国家发改委研究机构的一位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产业转移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行政区划的割裂。“广东产业转移园区的做法,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某种程度上对打破行政区划对要素流动的制约产生了积极影响。”
令何著东高兴的是,在此次“山洽会”中,他又找到了两个项目,一个投资1.6亿元,一个投资2500万元。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