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如何正确判断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其未来走向,如何重新认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成为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11月25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6)”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经济学院大讲堂举行。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了2006-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预计2006年GDP增长率为10.48%,2007年为9.25%,中国经济正面临高位增长后的回落状态。人大报告建议,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采取中性的需求管理取向,采取“微撞”的需求管理模式,通过对总需求的试探性反应实施宏观政策。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等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科研机构和著名大学的多位领导和权威专家参加了此次论坛,围绕人大报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讨论。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的支持下,人大报告指出,2006年中国将达到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最高点。预计2006年全年GDP增长速度为10.48%,固定投资增长速度为27.0%,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5%,M1、M2分别增长14.9%和17.2%,进、出口分别增长27.2%和23.4%。总体上,2006年宏观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平稳的乐观局面。2007年宏观经济将结束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经济增长将延续2006年后半期的态势进一步回落,实际GDP增长速度将略低于潜在GDP增长速度。预计2007年实际GDP增长速度为9.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23.0%,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9%,M1、M2分别增长14.2%和16.4%,进、出口分别增长18.2%和20.4%。
在高度市场化、加速工业化、快速国际化以及二元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的环境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发展趋势。我国宏观管理的指导思想应该突破速度恐慌,摆脱数字教条,确定科学的可持续增长率目标。我国宏观管理应该采取“微撞”(fine-tapping)的需求管理模式,即反复“小幅度增加总需求—等待并且观测通货膨胀反应—(若无通货膨胀加速反应)小幅度增加总需求/(若有通货膨胀加速反应)小幅度减少总需求”的操作过程。微撞需求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数字教条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为市场调节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避免过度的顺周期宏观操作或逆周期操作。
在具体政策建议方面,人大报告认为,应该确定财政预算的中性需求管理取向与税收政策的增长支持(pro-growth)倾向。适当扩大财政赤字的增长幅度,同时适当降低边际税率和宏观税负水平;有效组合货币政策的各种短期工具,使之达到“中性定位”和“积极操作”的要求,即适度放松信贷,抛弃不科学的新增贷款目标控制,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和提高准备金率等方法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和浮动区间,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达到3~5%。
本次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公司共同承办。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吴晓灵新闻,吴晓灵说吧)教授、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副校长林岗教授莅临论坛并致辞。人大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公司董事长毛振华(毛振华新闻,毛振华说吧)教授主持此次论坛。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