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7日电 新品、促销、降价,液晶电视卖得如火如荼,其中以国产品牌最受市场追捧。然而,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业内专家指出,国产液晶电视的致命危机已到眼前,80%的零部件都要进口,核心技术要花钱买,产业链受制于人。 国产液晶电视80%的利润被外国厂商赚去。
在传统的显像管电视(CRT电视)领域有着多年技术积累的中国彩电业,在液晶时代到来之时却被迫回到了当初的起跑点:不得不再次引进、吸收国外技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
尴尬:80%零部件靠进口,产业链受制于人
“国产液晶电视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卖材料。”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刘步尘表示,国产液晶彩电80%以上的零部件靠进口,中国液晶产业最核心的问题是原材料与零部件不能自主供应,产业链受制于人。
据介绍,液晶产业链主要包括提供原材料、设备的上游产业、提供零部件及配套的中游产业以及整机组装的下游产业。虽然中国最有竞争力的是下游整机企业,但是国产品牌在液晶业务上是越卖越亏。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和赛诺市场研究公司联合发布报告指出,今年9月国产品牌的32、37、40英寸液晶电视净利润都是负的。
“国内企业的液晶业务都在实行紧缩策略,不敢积压过多产品。”TCL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青表示。而雅佳中国多媒体总裁匡宇斌说,“国内液晶电视的利润就是一个连续下降的函数。”国内彩电企业液晶业务集体亏损,要仰仗CRT业务的利润才能挺下去。“赢利与否要押宝在采购上游面板的价格上。”
据悉,液晶电视的核心部件有两大部分:一个是TFT-LCD液晶面板,一个是IC线路板。这两部分核心部件占整机80%以上,产业集中度非常高,技术被少数企业垄断。
以占液晶电视整机成本70%以上的面板为例,全球液晶面板都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前三大液晶电视面板厂商三星、LG-飞利浦与台湾友达的市场份额之和已高达近60%。而中国大陆目前仅有三条第五代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主要应用于20寸以下的液晶显示器,市场份额不足2%。此外,核心的IC部件,则来自美国两家公司。生产液晶零部件的原材料与设备也只有国外少数几个企业有供应能力。
由于牢牢垄断着上、中游材料及零部件的技术,外国厂商拥有定价权,能保证丰厚的利润,并且他们不愿将先进的技术转让出去。而中国虽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电整机生产基地,但是在全球液晶产业链上,却处于最末端,没有话语权。
“在70%至80%的收益由产业链上游控制的情况下,不亏损才真是怪事。”业内人士直言。
老伤疤:不掌握核心技术
“液晶产业链缺失的本质原因是不掌握核心技术,产品是技术的载体,没有核心的技术自然无法生产关键部件。”刘步尘认为,国内彩电业的症结一直是技术上没有话语权。
业内人士称,液晶产业是十足的高科技产业,这个产业的特点是资本投入高、技术门槛高、工艺复杂、技术更新快。据悉,投资一条第五代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需要100亿元人民币,而投资一条第六代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则需要150亿元人民币。但是,并不是有资金投入就能持有技术,“外国企业牢牢掌握住关键的生产材料技术以及相关专利,甚至舍弃出卖专利使用权的赚钱机会。即使他们肯转让生产线或技术,也是落后或不重要的。”该业内人士说。
重蹈覆辙:“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核心技术落后使中国液晶产业走上一条老路,那就是从零开始引进、吸收国外技术,一点一滴地建立起自己的产业链,这与20年前从国外引进传统的CRT彩电技术如出一辙。”业内人士认为。甚至有人认为,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当下一个新技术变革到来之时,中国彩电业是不是还是追随者?
“国内企业一贯只重眼前市场,不惜利润拼价格,这使得液晶市场很快进入微利时代,并加重了国内企业间的内耗,没有利润自然无力研发,技术上就更受制于人;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是国家对这个新兴产业缺少整体规划,液晶产业的技术与资本门槛相当高,单纯依靠企业势单力薄。国家对整个产业的布局与引导至关重要。”业内专家表示,竞争性行业的技术瞬息万变,企业要随时做好技术储备的战略准备,否则一旦产业革命爆发,企业的被动角色难以改变。(韩丹 林玉 刘云)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