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经达到8000亿元,有关专家提出要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解决“空账”难题(见11月27日《中国经济周刊》)。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亿,超过总人口的10%,且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见《扬子晚报》2005年9月25日)。 巨大的养老金缺口不仅是“远虑”更有“近忧”:今后,我们的养老金到底怎么拿?我们能养得起自己吗?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养老保险体系貌似瘦骨嶙峋的“鸵鸟”,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其“先天不足”。现在,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内资金大多被挪用去为已经退休的职工发工资,去补旧体制的“黑洞”,因此我国职工个人账户实际上是“空账”。更可气的是个别主管部门还要克扣“鸵鸟”的“口粮”挪作他用或中饱私囊,国家审计署8月至9月对全国地方三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了审计,发现各地社保违规问题金额达71.35亿元,部分资金已无法追回。
因此,不从体制方面寻找原因、不完善监管机制以“亡羊补牢”,仅想凭借“延长退休年龄”来填补“空账”,就好像将头藏在沙子里的“鸵鸟”,完全是自欺欺人的逻辑。更何况到龄者延长退休时间将占用本来就已供给严重不足的就业岗位,难道那些待分配的大学生、城镇失业的“年轻人”、农村“富余青壮劳动力”无法顺利就业,还要靠“延长退休”老人的工资来生活?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当务之急应是将社会保险这张“安全网”认真设计。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依法追缴欠保欠费的同时,由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安排专项补助资金,解决企业改制、个人账户“空账”等“后遗症”。又要面向未来拓宽渠道多元化筹集社保基金,在建立社会、企业、个人当期共同负担、未来积累收益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投资渠道让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