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公司重组动作频繁,股价稍有异动即采取停牌措施上市公司实施紧急停牌悄然风行
证券时报记者 萧然
近来,各种并购重组的消息此起彼伏,其中尤以券商借壳和外资并购为盛,这些有重组题材的上市公司股价也有所反应。 但与过去以往股价暴涨暴跌不同的是,这些股票股价大多刚有异动即被交易所紧急停牌。像今日发布紧急停牌公告的S兰铝和S山东铝,都是如此。业内人士普遍感觉到,国内市场的停牌制度正日趋完善,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作用也越发明显。
交易所快速反应
近期各种重组传闻让人眼花缭乱。如10月16日,由于市场传言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导致都市股份被紧急停牌至今;福田汽车11月21日发力涨停,次日公司公告称“将刊登重大事项公告”并停牌,业内盛传奔驰拟参与福田汽车的增发;同样是在上周,高盛集团一周内“出手”福耀玻璃和美的电器两家公司,股价出现异动即实施停牌,公司随即发布了重大事项公告。
虽然股票市场上“内幕消息流通???股价异动???股票停牌???消息明朗”的情况屡见不鲜,但近段时间不少市场人士感觉到,由于信息技术日益发达,以及交易所的快速反应,停牌制度越来越灵活,“小道消息”在市场上的流通时间越来越短,可供短线资金炒作的空间正加速缩小。
“国内市场现在越来越有香港市场的感觉了。”一位港股研究员谈起他的感觉。近来交易所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快速反应,显示出国内市场的停牌制度正日臻完善。
临时停牌保护投资者利益
据了解,过去国内的停牌制度注重例行停牌,忽视临时停牌。某家上市公司有重大事项,可能被暴炒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真相大白,此时股价“已过万重山”。尤其在前几年,几乎所有的重组都是在股票正常交易的前提下进行的,为恶意操纵股价提供了可能,也使得不少投资者热衷于打探“消息”。
为此,2004年深沪交易所对《股票上市规则》进行了一次“大手术”,进一步简化停牌制度,取消了季度报告和部分临时报告的例行停牌,同时对于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停牌越来越重视。如2004年第一百货吸收合并华联商厦一案,两家公司的停牌时间长达7个多月。
“在漫长的重组过程中,普通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速度肯定不如重组参与方以及基金等利益群体,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普通投资者处于绝对劣势,通过停牌来保护投资者利益是必要的。”有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运用停牌制度加强监管
专家告诉记者,与国内市场相比,境外市场的停牌制度更为灵活。交易所监管人员时刻监控,若发现有股票异动而上市公司没有申请停牌,就对该公司股票进行盘中紧急停牌。联交所的权力甚至大到只要认为是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所需,可以随时将任何证券摘牌。“可以说,联交所停牌制度的重点在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而不仅仅是敦促其进行信息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A股市场也开始出现交易所运用停牌手段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案例。前些时候,交易所有关人士就提出“不股改的公司将被长期停牌”,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股改进程。记者也了解到,某公司由于大股东迟迟未能完成清欠,自今年8月以来一直停牌,现在公司大股东也有些“坐不住了”。
在全流通时代,并购重组将屡见不鲜,紧急停牌制度在保护投资者利益上将发挥更大作用。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A+H”两地上市的公司越来越多,两地交易所需要建立起停牌合作协调机制,通过对现有停牌方式进行创新改革,更好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责任编辑: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