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本意是上市公司持续、主动、诚信、合理地引导大众预期,借助于这样的预期,不断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扩大企业的声望和产品的影响力,进而做大做强的过程。换言之,市值管理的立足点应当是企业的未来发展,而不是简单的股东价值增值。 股东价值增值是企业发展的结果。因此,市值管理不是当前的股权价值最大化,而是长期股权价值最大化。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不管是投资、融资、股利分配,还是战略走向、策略安排都应当围绕企业的长期发展和长期股权价值最大化来考量。
    由此可见,市值管理是持续的,需要长期性的综合计划安排;市值管理是诚信的,决不能为了今天的市值欺诈大众,极大地损失明天的市值;市值管理是合理的,要综合平衡公司的市值表现与证券市场的运行态势。理论上讲,股价持续、稳定、上涨应当是市值管理的最佳状态。
    从整体上看来,市值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效的价值营销;二是持续的价值创造。
    价值营销的目的在于消除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上市公司股价被低估。股价低估一方面,使得公司的经营活动,甚至产品会遭到市场的质疑,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另一方面,低股价使得股权融资困难重重,债券融资的成本也会上升,更不可能利用股市的“支付功能”,通过换股方式收购别的公司或者资产,扩大企业的规模。
    因此,一定意义上,市值管理中的价值营销可以理解为投资者关系管理。但是这样的价值营销,显然有别于产品营销,其营销诉求点不是产品的使用功能或者效用感受,而是企业整体有别于别的企业的特质,从而能够确保其未来现金流的低风险流入。
    这种特质就是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能够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现金流,另一方面确保企业具有强的抗风险、抗周期能力,现金流风险不大。而后者往往更重要。因为如果一个企业抗风险、抗周期能力不足,就难以避免出现前一年利润大幅增长,后一年大幅降低的局面,于是,市值大幅波动。一旦市值大幅波动,就偏移了市值管理的目标。
    事实上,企业的组织边界调整是一个常态。但组织边界调整到底增加企业价值,还是损害企业价值,却因企业所处的境遇不同、调整路径不同,可能出现迥异的结果。
    企业生存在一个三维坐标系中:横向行业地位、纵向产业位势、立体产业多元化。所谓行业地位,是指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如何,竞争能力怎样。所谓产业位势,是指一个企业在其产业链中的区位,是否属于瓶颈部分,对上下游的谈判力如何,当然这种产业位势的形成与行业地位本身是高度相关的。行业地位与产业位势作为横纵两个坐标,组成了一个产业平面。而立体的产业多元化,是指企业跃迁到另外一个产业平面,即进行多元化发展,这往往又伴随着技术的升级。在这个立体坐标系中,距离原有产业平面越近,意味着企业尽管尝试着多元化,但是新从事的产业,与现有产业平面具有较高的关联度。而距离越远,则表明关联度越低。
    横向谋求行业地位,更多目的在于追求组织的规模经济,采购、品牌、营销等方面都是集中产生规模经济的领域。
    纵向谋求产业位势,则既能体现一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站在资本市场价值评估的角度,产业多元化,则更多时候能够降低企业经营的系统性风险。纵向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当整个产业出现大的风险时,就必须通过产业多元化来降低系统的经营风险。
    据此,企业显然不能盲目地追求横向扩张。因为站在产业链条的角度,如果横向扩张属于产能过剩的区位,则这样的扩张只能是授人以柄。整条产业链的瓶颈部位对于这种扩张的制约力会更强,这将意味着该企业在产业链上的谈判地位不仅不会提高,反而可能降低。即有了规模经济,却放大了经营风险。
    企业也不能盲目地纵向扩张。一般而言,纵向扩张的核心要义在于争夺产业的瓶颈部位,或者说产业的关键控制点,从而获取产业位势,增强自身的产业控制力。然而,问题在于,今天的瓶颈是不是明天的瓶颈?盲目争夺今天的产业瓶颈,极有可能实现了当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却放大了明天的经营风险。
    企业更不能盲目地多元化。因为多元化意味着企业向另一个产业平面跃迁,这往往是惊险一跃。这种多元化降低风险的路径,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企业能够胜任多元化业务的管理。然而,多数情况,企业恰恰面临人才、管理准备的不足。这也许正是关联多元化容易成功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