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行业内的主要公司有星新材料和新安股份。从现有生产装置分析,同样的生产规模比较,由于原料不同,所用催化剂类型不同等因素,各生产厂家的技术经济指标均不相同。有机硅单体的生产技术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规模、物耗和二甲的选择性上。
我们可以看出:2家公司的二甲选择性都差不多,而星新材料的物耗较低。新安股份虽然氯甲烷的单耗高,但公司采用氯循环,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2005年星新材料有机硅装置二甲的选择性能稳定在82%,到目前这一选择性已达到了85%。选择性的提高意味着投入产出效率的增加,也就意味着产品盈利能力的增强,对于一个10万吨/年的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来说,二甲基二氯硅烷的含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1000万元的利润。
星新材料有机硅新装置投产后,有机硅单体的规模效应将得到体现(规模在30万吨以上,其生产成本是10万吨规模的60%,规模在20万吨以上成本是10万吨规模的80%),并且星新材料收购了集团的硅块装置,保证了有机硅单体产能扩大对硅块的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
新安股份循环利用农药副产氯甲烷作原料,有独特的优势,目前经济效益是最好的。公司2006年3季度报告显示,其有机硅毛利高达49%。同时新安股份已经进入了下游深加工产品的生产,目前公司下游产品比例已占单体的50%,已具备了年产2万吨高温硅橡胶产能。
驶入有机硅价值蓝海的企业将长期增长中国有机硅行业的蓝海战略在于发展下游产品随着国际有机硅巨头纷纷在中国建设有机硅单体和有机硅产品生产线,未来有机硅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我们针对有机硅产业链的上下游的情况,从价值创新的角度进行比较,下图为有机硅单体和下游产品的战略布局。
我们对有机硅行业的新建项目进行对比发现,就有机硅下游项目而言,用较少的投资就能获得较大的收入增加以及较大的利润贡献。
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有机硅企业的蓝海战略需要差异化的品种,好的技术服务,这样才能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而中国的有机硅下游产品市场就是这样一片蓝海,目前这个市场暂时被跨国巨头所占据,而且他们获得了超额收益。未来,谁能驶入这片有机硅的蓝海市场,谁将长期增长。
整体上市后的星新材料进入有机硅蓝海,长期增长可期考虑未来决定有机硅行业龙头地位的将是下游有机硅产品领域的竞争优势,而罗地亚的先进下游产品技术将为星新材料所用,整体上市后的星新材料将进入我国有机硅行业的蓝海。我们认为星新材料的有机硅业务将会长期增长,公司未来将成为媲美国际巨头的新材料龙头企业。
由于新安股份是民营企业,其管理和营销机制十分灵活,同时其有机硅单体的生产成本低,考虑到中国人力资源和原材料价格还较低等因素,其毛利率比国际巨头道康宁的综合毛利率还要高,考虑到公司的有机硅下游技术还未突破,我们认为在激烈竞争的有机硅单体和低端有机硅产品红海市场,新安股份将有一定的成本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