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交易日A股强H股弱的现象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拐点时刻已来临———中资股定价权将全面回归A股
11月23日以来,H股引导A股的格局在悄然改变。港股连续下跌,其中H股的金融股跌幅尤其大,特别是11月28日中国人寿、建行、中行、工行、招行跌幅都超过5%,其他的金融股也有3%的跌幅。
但是,疾风知劲草,周二H股金融股大跌,A股银行股平均跌幅仅在1%左右而言,周三A股银行股小幅探低后,更是纷纷收出长阳;周四上证指数盘中创下2102点的年内新高。比较“A+H”股近日的表现,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A股明显强于H股,这种A强H弱的格局是短暂的?还是一种新格局的预演?我们更认同后者。
人民币即将贵过港币
近期同时影响A股和港股市场的重要事件,是人民币加速升值,人民币即将比港币贵。香港已维持了23年的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而香港特区政府近日一再强调,联系汇率制度不会改变。因此,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将导致人民币对港币的加速升值。
本周三,人民币兑美元连续第5个交易日创出新高,本周三人民币兑港币汇率收盘为1港币:1.007人民币,逼近1比1关口,港币现钞兑换人民币也于上周首次跌破1比1,长达13年的港币比人民币贵的历史走到尽头。
而业界人士的共识,是未来人民币对港币继续升值的空间还比较大。我们认为,人民币兑港币加速升值,将加速中资股定价权回归A股。而中资股定价权的回归是国内股市走向繁荣的标志,同时也是牛市向纵深发展的保证。
A股代表性快速提升
近一年多以来,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A股市场发展提速,其直接后果是A股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快速提升。2006年工商银行、大秦铁路、中国国航等行业龙头A股上市成功,使得A股行业代表性更为重要。另外,A股的年度融资金额创出历史新高,沪深两市市值突破7万亿元,远超过H股的规模。
中国金融政策也在悄然变化,政府从大力推进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融资,转向大力发展A股市场,鼓励公司在境内金融市场融资,鼓励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回归A股。目前,境外上市公司70%以上的市值和利润由能源、金融、通信这三个垄断性最强、利润最丰厚的行业构成,但中国最大的资源(石油、煤炭、有色金属)公司的代表———中国石油、神华集团、中国铝业;最大的服务业(比如保险、电信)公司的代表———中国人寿、中国移动均未在A股市场上市。
但是,随着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A+H”发行成功,海外上市企业回流A股的步伐将加速,从而使中国内地资本市场近几年急速膨胀———如果目前那些仅在海外上市的公司返回A股上市,将使国内股市市值至少增加7310亿美元。
外资将重点配置A股
A股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快速提升,将进一步吸引海外资金投入A股,使得海外资金把配置的重点从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转向A股公司,进而导致中资股定价权回归A股。在这种趋势下,A股中的蓝筹股(包括以后要发的股票)享有资金涌入的溢价,将如中国石化和中国国航一样,完成从对H股的折价到平价,直至溢价,最终从H股中取得定价权的过程。
随着人民币升值提速,海外资金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就是以港币作为计价货币必然带来汇兑损失,H股的上涨能否弥补汇兑损失?很显然,由于基数的问题,未来几年H股很难再现前几年的巨大涨幅;而A股资产则具有升值含权,这将导致海外资金重新思考配置方向,加大对A股的直接投资。在资金推动下,A股的人民币升值溢价效应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金融股是最大受益者
以金融股为主导的大盘蓝筹公司是构成A股市场的中流砥柱,定价权的回归直接表现为大盘蓝筹股的人民币升值溢价,其中又以金融股为甚。
第一,金融股(包括银行、券商、保险)是本土定价权回归的最大受益者。金融股是A股和H股市场的风向标,是目前A股的第一大市值板块,同时也是H股的第一大市值板块,因此,金融股定价权具有标志性意义。我们认为,中资金融股定价权的回归指日可待,这也是我们继续看好A股金融股的重要理由。
第二,除了金融股,我们还看好两类行业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一类是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行业,除了金融服务类(银行、券商、保险)公司,还包括,房地产业、食品饮料、旅游酒店、汽车、商业、传媒等消费服务业以及电力、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另外一类是受益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的行业,包括机床、造船、港口机械、铁路装备相关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通信、软件及服务、元器件等科技创新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