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的受访者感觉报纸电视整天说就业难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找工作让你付出最大的是什么?
精力 69.4%
时间 63.3%
情绪 56.8%
金钱 35.5%
自尊 34.8%
这几年,就业难,已经从一个现实变成了一种观念。 对很多人来说,大四这一整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写论文,也不是毕业答辩,而是手忙脚乱地找工作。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上周联合实施的调查(3747人参加),57.9%的正在求职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存在就业恐慌,“担心”(50.2%)、“焦虑”(44.7%)是不少人对校园生活最后阶段的定义。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个人体验、同学交流,还是媒体报道,都使大学生对自己饭碗的预期更加现实甚至悲观。在谈到离开校园时,他们越来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躁不安。
一名来自上海某知名大学的大四学生在谈到自己找工作的经历时长叹一声:“唉,难啊!”从今年9月开始,她和她的同学们就开始忙碌,本来自己还觉得不用特别着急,可看到周围的人做简历的做简历、寻门路的寻门路,她也为自己的前途担心起来。很快,她就开始付诸行动,每天到网上浏览招聘信息,时刻关注学校内外的就业机会。在一份份简历雪花般撒出去后,她终于意识到提早动手是明智且必要的。
“这都12月了,我还没收到一家单位的面试通知。而且就算是那些很一般很一般的公司,居然也没一个‘搭理’我的。”这严重挫伤了她的自信,再投简历时就有些饥不择食了——一会儿给投行,一会儿给地方企业,一会儿又觉得实在不行就回老家。她现在的希望仅仅是,哪家企业的面试官能够见她一面就行。
“都到这个地步了,能不慌吗?”她说,找工作的这些日子改变了她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改变了她乐观的性格。
与这位同学相似,61.1%的受访者通过个人体验认识到就业的严峻现实,而这个发现明显使他们远离了原来的无忧无虑。在湖北某著名高校BBS的job版上,有人发了一个“我现在终于被逼得变态了”的帖子——
“大概是前天吧,听说哪儿摔了一架飞机,死了50多人。知道消息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又多了50个职位。真的,没有惊讶,没有痛惜,就是长吸一口气,心头一爽,又多了50个职位。真想查一下,那些倒霉的人都是哪个公司的,我好去投份简历。”
调查显示,媒体的报道对这种艰难、恐慌氛围的弥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26.3%的受访者称,报纸、电视上关于就业的宣传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满眼看到的全是招聘会拥挤、就业难。看了这些,谁都不可能无动于衷的。”一名正在上大三的同学指着报纸上的一则新闻说。那是一篇关于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的报道,其中不是战场胜似战场的情况的确令人动容。
260多家用人单位招贤,引来了3万多人的毕业生大军。虽然现场的保安不停地喊,“注意安全!不要挤!”但是,招聘会所在地的两扇玻璃门很快就挨不住人潮汹涌轰然倒下。人群在几声尖叫和片刻的躲闪之后,继续踩着地上的碎片前进。一个学生说:“人太多了,我根本挤不到用人单位那儿去。”
尽管这篇报道的后面写到毕业生的心态放平了,可是给人印象深刻的仍然是那破碎的门和人头攒动的场景。“其实离我们毕业还有一年多,不过,好像压力就在眼前一样。”他说,近来的“卧谈会”,议题也主要集中在找工作的事儿上。“没有谁相信等我们找工作那会儿会比现在好。只能更糟。”
像他这样的大学生并不少。本次调查显示,只有不到半数的人是毕业前半年开始操心工作的事儿,更多的人提前一年甚至提前几年就开始“闹心”了。与此相印证的是,在本次调查中,50.2%的人用“担心”描述自己找工作时的心情,44.7%的人选择了“焦虑”,还有22.0%的人认为“太难了”。只有12.5%的人“信心十足”,对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很有把握。这种情况不仅局限于本、专科生,一些硕士、博士也开始把自己形容为“大白菜”,只是比本科生“娇嫩”一点儿。
在丁香园网站上,一名医学硕士在谈到找工作的底线时说:“底线?谈什么底线啊?今年硕士毕业,找工作的情景与当年本科时惟一的不同就是,那些研究生才能入场的招聘会我可以进去了。但进去又如何,一样难!”他本来要考博士的,但是想到三年以后的情景也好不到哪儿去,就放弃了。“医疗这个行业就是这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哪个萝卜退而不休,你就没坑,你不能因为自己学历高就可以拔萝卜吧。”于是,他给出的底线是,“能当个萝卜先占个坑再说。”
现在,在各大高校的BBS和各大网站的论坛里,谈找工作经验的帖子总能引起广泛的关注。部分低年级的同学也会加入其中支持一把。有人就在论坛上向师弟师妹传授找工作经验:找工作脸皮要像白菜帮子,别害怕被拒绝,“排了N久的队,递上一份简历后,人家很礼貌的告诉我,对不起,我们不要贵校的学生。我悲愤欲绝,无地自容,半天挤出来一句:没事,您把这拿去擦汗吧,这儿挺热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学生普遍感觉找工作百战艰难,可是实际情况并不是真的都找不到工作。绝大多数人承认,自己的学长到最后好赖都会有碗饭吃,不至于离开学校后就待业在家。调查中,超过55.5%的人表示,前辈当中真正“卖不出去”的不多。正因为如此,近一半的人对找到一个还算合意工作还“心存侥幸”,觉得“努努力或许有希望”。“你要说大家不慌吧,那是瞎话。不过,你要说都没有找到工作,那也不尽然。”有受访者表示,大学生就业心理恐慌大于现实困难。“只要努力,找到一个去处还不至于不可能。” (记者 董伟)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