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最不相信的就是数字。这里主要是指的经济数字,尤其是统计和会计数字。越是牛气的数字,越是让人不放心。
比如说股市的指数。上证指数在重上2000点以后,没有几天就又冲高了100多点。照此趋势,年内进攻2245点新高似乎不成问题。 但谁都知道,这不过是工行、中石化、宝钢等一些大盘股的功劳。尽管在大多数的时间里,股票的上涨家数总是远远少于下跌家数,但由于指数反映的是以总股本为基础所统计的数字,并不是实际参加交易的流通股的股价,再加上上述一些大盘股在指数中占了相当大的权重。指数的泡沫化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说股指是虚的,那么,房价总是实的了吧?可是,房价的统计数字同样让人不踏实。今年以来,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的房地产数据成为公众的关注对象。但是,房地产业的主管部门和统计专业部门,却在同一行业的统计数字上发生了分歧,经常出现“打架”的情况。最可笑的是地方上的数字还总是同上面唱对台戏。今年三季度深圳同比涨幅12.3%,居全国住房价格上涨之首;但深圳本地公布的9月份房价环比数值却下降了12.7%。
有人或许会说,股市与楼市的数字无非是炒作的结果。可就眼前所见的一些重要的经济数字,又有哪些不带有“炒”的意味呢?
我国GDP数字持续增长了十多年,还在锦上添花。2004年经济普查的结果将GDP现价总量一举提高了16.8%。2006年,预计还将增长10.48%。但是,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吴晓灵新闻,吴晓灵说吧)所指出的,“现在很多项目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上的,结果还把治理环境的支出和收入都算成GDP”,应该是扣除项,没有做扣除,还要再算成增加项。吴晓灵认为,如果GDP是在拆了建、建了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就难以形成财富积累。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GDP也就是政绩的代名词,不能反映老百姓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有些地方所披露的工资水平年年增长,处于国民生产一线的大多数在职职工的实际收入却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至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占生活消费最大比例的支出项的增长更是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收入增长。
数字的失真,本质上是一个制度问题。如果说,统计的问题是出在长官意志和政出多门,那么,会计问题就是制度多变。这几年,会计准则不知发生了多少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都说是为了更加规范化,事实上却每一次都为新的利润调节提供了条件,提供了机会,甚至还提供了工具。这一次,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又一次面临“新老划断”,新会计准则据说基本上体现了同国际会计规则的“接轨”。但是,所谓公允原则的引入也将令上市公司会计数据的可计量性受到严重的考验。尽管证监会以严格信息披露为重点对新老过渡时期的监管未雨绸缪,但一个不争的现实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由于缺乏连续性而导致的不可比问题只会越来越突出。
数字的失真说到底也是一个人性问题,数字失真的后面往往是贪腐的黑洞。
结绳记事应是对点石为数的进步,优点是有凭为据,但如果打的是活结,一解开也就无凭无据了。在数字进入纸质化甚至无纸化的时代,结绳记事的优点被越来越弱化,而缺点则越来越强化。解决数字失真的问题,恐怕还是得由结绳入手。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