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广电总台高级编辑
为什么尽管面临着包括汽油费、停车费等养车成本越来越高的状况,却依然没有多少人放弃自驾车上班呢?根子上的原因正是:我国的公共交通在舒适性和便利性上与发达国家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公共交通对自驾车的替代性太差。
道路拥堵早已成为城市的一个顽疾,近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更是怒斥城市公交车跑不过自行车的现状:目前公交车的平均车速只有每小时10公里,已低于自行车的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据世界银行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北京二环至三环之间的干线道路上,高峰时车辆的平均速度,已经由1994年的45公里/小时,下降到2005年的10公里/小时以下,已经低于自行车12公里/小时。
在一个城市,尤其是正饱受交通拥堵困扰的大城市,为什么有人会选择公交车,有人会选择自行车,有人会选择自驾车?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由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乍一看此种说法有些道理,可从深层次的原因上来剖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每一种选择的背后都饱含着更多的无可奈何。为什么无论选择哪一种出行方式的人都怨声载道,满意指数并不是很高?这说明金钱在决定人们的出行方式上并不能带来优越感,更说明:除非政府人为地取消自行车道等强制性剥夺弱势人群的举动出现,否则金钱、阶层等等成为不了门槛或者阻碍,公共道路作为一种纯粹的公共空间,无论搭乘何种交通工具的人,都享有不受别人支配的正常通行的权利。
那么假如公共交通发达的话,是不是有钱的人就一定要自己驾车而不能选择公共交通呢?答案当然是未必。
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人们选择一种交通方式,一般会考虑三种主要因素:一是费用上是否经济,这一点毫无疑问,公交车比自驾车要便宜很多;另一种是时间上是否经济,目前自驾车还稍占优势,可眼看着公交车已经跑不过自行车了,等到某一天自驾车也跑不过自行车的时候,就彻底逼近了自驾车不经济的底线;第三是效益上的不经济,这里面包含了出行方式的便捷性、舒适性等等。
正如手机的普及一样,几万块钱一辆的价格早已消解了汽车作为奢侈品的炫耀意义,人们之所以购买汽车,更注重的是提高工作以及生活效率,可现在这种效率正在严重下降。所以,当汽车拥堵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的消费观念就会彻底转变,这时候公共交通就会成为一种更经济的选择。事实上,在很多发达国家,人们购买汽车大多数都作为周末举家外出的度假之用,平时选择乘坐公共交通上班。
不过问题在于,为什么尽管面临着包括汽油费、停车费等养车成本越来越高的状况,却依然没有多少人放弃自驾车上班呢?根子上的原因正是:我国的公共交通在舒适性和便利性上与发达国家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公共交通对自驾车的替代性太差。因此,要让人们选择公共交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只有在集体性放弃自驾车的时候,对道路减缓拥堵才会收到效果。如果道路因部分人改乘公交而变得顺畅,又会有别的人重新发动起汽车而使道路重回拥堵。所以说,我们要求人们放弃自驾车,只能是主动而非被动的,这是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终极出路,所以这种放弃既不是靠征收道路拥堵费,也不是靠拓宽城市道路,而是要靠充分地发展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
最近流行着充满后现代意味的一句话“世界是平的”,世界越平,就越有可能消解由金钱所带来的阶层级差和阶层待遇,每一个社会中的权利主体主张自己权利的机会与可能就越多;世界越平,对社会“公平性”的要求就越高。对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有效疏导,实际上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检验,对政府能否平衡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次考量。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