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蒸发的资产,一方的成本构成另一方的赢利。比如,中国的石油巨头们旗下原油赢利颇丰而炼油业有巨额亏损,那是炼油业以高价购买了原油,炼油亏损成为原油产业的赢利部分(国外进口原油暂时不计)。
据报载,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要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发改委酝酿国内成品油价格从盯住国际成品油价改为盯国际原油价,锁定跟踪地区为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个主要产油区的油价,综合核算国内炼化企业的炼油平均成本,确定行业的平均利润,最终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价,同时给予公益性行业与弱势群体等消费者以适当的补贴。
看上去很美。政府将赢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消费者不至于损失过大,国内炼油企业将一举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在理顺了价格机制之后,有关燃油税等相关改革措施才可能尽快出台。
不过,政府到底该如何确定炼油企业的成本是个大问题。
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成本想必不同,中石油自产原油产量远高于中石化,中石化原油多半进口;不同的油田成本也不同,通常而言,新油田高于老油田、地质条件好、储量丰富的油田低于含水量高、地质条件差的油田;炼油企业在向本集团购买自产的原油时,是按照国际市场高价购买还是按照成本价购买,也相差甚远;而不同品质的成品油虽然都标着同一种标号同一种价格,其成本也大不相同;最重要的是,一个封闭的市场与一个开放的市场成本也大不相同。在开放的市场中,一旦价格过高就会有人不畏艰难长途贩运,损有余以补不足达至均衡价。
如果真的实行原油成本法,那么,不仅政府得掌握这些不同的成本,也应该公诸于众,方便消费者监督。但恐怕不管是政府还是消费者,都很难得到确切的成本,以一个局外人或者监管者的身份,想对技术与专业密集型的企业成本与效率做出正确的评估,比如一个炼油企业需要多少人手,勘探一口油井需要多少资金等,难于上青天,是谓计划模式的不可操作性。
普氏北京首席分析师李美龄指出,近两年油价高企,国外炼油企业利润大幅上涨,美国炼油企业的利润高达25%左右,而国内炼油企业却在长期巨亏。其中的原因,除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否市场化之外,最重要的还在于采炼一体化公司内部的结算机制。
美国石油巨头采油部门以成本加必要费用的办法计算给同一公司的炼油厂,这就导致炼油利润大幅上升。而我国石油公司的内部结算,即便是本公司成熟油田每桶20美元左右的原油,也以国际原油市场60美元左右的价格向炼油企业收费,如此一来,炼油企业不亏本才怪!不过石油公司整体的利润并未减少,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石油公司整体利润与炼油亏损同时上升的怪现象。石油公司既承担了社会责任,也有了抱屈的理由。去年政府给中石化100亿元补贴的依据,就是由此而来。
如果目前的成本体制不厘清,按照原油成本法中国的油价必涨无疑。无庸多说,国际市场成品油零售价是比我国高得多,尤其是在以税收调节资源的德、荷等国,油价在每升10元以上,但即便他们的油价3倍于我们,人均收入却8倍、10倍于我们。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税收体制的市场如何接轨?
如果成本计算真正与国际接轨,市场向民企与外企彻底开放,不知道到那时石油巨头会如何表态?伪市场在真市场面前不堪一击,成本定价法与市场均衡价也不是一回事,虽然决策者的目的也许是想达成市场均衡价。
要看全文,请进>>“叶檀博客” https://yetanyetan.blog.sohu.com/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