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看点
未来5年,北京将如何发展,怎样避免北京强磁力吸引资源和人才而造成周边“真空”的现实矛盾?
昨天,市发改委公布《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次打破按行政区划编制区域经济,取而代之的是将北京分成若干功能区。相关人士称,此举意欲通过功能区发展形成“反磁力”,自然分流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同时可令重点地区建设加快发展。
总体目标
两个发展带十个功能区
昨天公布的“规划”提出,北京将加速建设一东一西两条发展带(东部产业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发展带),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形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等四大城市功能区;重点建设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北京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金融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临空经济区等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
据介绍,上述规划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北京当前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区域经济中心功能、国际性功能不强;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等。
追访发改委
可使城区人口自然转移
记者随后采访了北京市发改委区县处负责人,他介绍说,北京的城区仿佛是一个磁场,吸引周边的资源、人才拥入城区,使得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次打破行政区划,编制区域经济规划,大力推动功能区发展、完善,特别是城市发展新区配套完善,构建“反磁力”系统,自然实现对城区人口、资源的疏散、转移。
具体规划
按照“规划”公布的发展思路,北京将通过“优化城区、强化郊区”,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发展均衡的四大城市功能区域。北京市发改委区县处负责人表示,依照功能定位的要求和现实基础条件,对4个重点功能区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适当平衡地区间、产业间以及职能间各种利益关系,加强分类指导。
1、首都功能核心(东城、西城、崇文、宣武)
部分居住中心从城区迁出
这一核心区,未来5年将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强化以国家对外事务、国际旅游为特色的中外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国际交往功能密集区;与老城区保护相结合,打造荟萃世界级时尚精品店的大街;部分居住中心从市中心城区迁出。属于优化开发区域,占地多、技术含量低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
区域现状:南北城发展极不平衡,社会经济差距加大;住房紧张,生活服务设施缺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差等。
2、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
西部地区发展中央休闲区
这一区域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内外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著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也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节点。该区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教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文化旅游产业发达。未来5年将发展和完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CBD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的相应功能;在西部地区发展中央休闲区(CRD);建成区基本属于优化开发区域,鼓励人口和工业向新区迁移。
区域现状:内部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城区之间发展水平不一,人才供求紧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等。
3、城市发展新区(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亦庄开发区)
将成为未来北京发展重心
这一区域是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也是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重心所在。
该区涵盖多个规划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同时是全市重要的农副食品生产基地,未来将启动顺义、通州和亦庄重点新城建设,构建反磁力系统,分担市区功能,新城建设属于重点开发区域,需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区域现状:布局较为分散,规模效应差,区域差距与城乡统筹不协调,城乡差距较大等。
4、生态涵养发展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
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
该区域属于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关键要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建立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也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该区域生态质量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是北京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
区域现状: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该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工业虽有较快发展,但与本区域功能存在矛盾,良性生态系统尚未形成,生态治理任务非常繁重。
配套政策
未来五年重点解决户籍问题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特别提出人力资源配套政策,提出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加强人才培养。
未来5年,北京将推行教育培训档案制度和登记制度,研究建立公务员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管理和学时认定制度;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聘用机制;突出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跨功能区域培养和引进,重点解决人才引进过程中户籍、子女入学等瓶颈。通过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改革职称评聘、收入分配、户籍管理、专家选拔等制度,拓宽接收高校毕业生、引进国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优秀人才的渠道;鼓励有资质的国(境)外人才中介机构进入。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