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作为稳健财政政策实行的第二个年头,其主要的内容和形式都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
2006年,财政政策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条件,继续不断创新财政调控手段,完善财政调控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特征和主要内容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张通介绍说,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依据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合理把握总量调控的政策力度,适当控制财政赤字总量和调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中央财政赤字预算安排2950亿元,比上年减少49.5亿元;同时,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由上年的800亿元调减为600亿元。这既保持一定的调控力度,又向社会传递了政府合理控制赤字和投资的政策信号。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制定出台了烟叶税条例,彻底废除了农业特产税税种,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继续完善“三补贴”(即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加大粮食直补力度,继续完善补贴的兑付方式,对2006年种粮农民的生产资料增支实行了综合直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均由10元提高到20元。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顺利实施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方案,增强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效果。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统筹解决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致力于提高农民收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稳定。
调整和完善税收制度,支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2006年4月起,对消费税的应税品目进行了有增有减的调整,并对小汽车等原有税目的税率进行了有高有低的调整。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政策,继续扩大资源类产品和污染类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研究完善已经引起贸易磨擦的大宗出口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研究完善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资源税改革,进一步研究调整资源税税负,增加资源开采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完善资源税费关系,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在继续深化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动国有企业制度、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等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制度创新。
稳健财政政策取得积极成效
2005年以来,在稳健财政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经济运行继续向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发展,GDP在2005年增长10.2%的基础上,2006年前三个季度增长10.7%,延续了上年增长的势头,各项经济运行指标波幅明显减小,重大比例关系进一步改善,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社会需求全面增长,市场价格总体保持稳定,财政运行情况良好,财政赤字有所缩小。2005年中央财政赤字比上年减少192.3亿元,占GDP比重为1.6%,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70万人,超额完成全年900万人的目标,有51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2006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3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2万人。
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6年9月末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242万人、14966万人、11001万人和9447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755万人、1183万人、353万人和969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27.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张通强调,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将短期的反周期调节与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相结合,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与促进结构优化相结合,实施宏观调控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由于稳健财政政策实施时间相对较短,所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随着政策措施和调控手段的不断完善,稳健财政政策的效应仍将进一步显现。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