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无论从纵向的历史比较,还是横向的国际化对比,都已经属于中位水平,如果市场继续上涨,估值水平已经超出合理范围。
市场从去年底回升以来,指数已经上涨1倍,不少个股已经上涨数倍,有的股票的价格上涨了10余倍。 目前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无论从纵向的历史比较,还是横向的国际化对比,都已经属于中位水平,如果市场继续上涨,估值水平已经超出合理范围。因此,机构投资者普遍陷入了估值的困境。尤其是银行股、地产股及钢铁股大幅度上涨时,很多机构投资者陷入了被动。如何重新认识价值投资理论,如何对中国的上市公司进行正确的估值,成为每一个投资者所不容回避的问题。
两项改革使大股东和经理层关心股价
笔者试图从制度变革入手,来分析上市公司的价值重估问题。
2005年之后,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对市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股权分置改革和股权激励制度,这两项改革与当前的股价上升关系密切,或者说,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这两项改革导致了目前的股价重估。
上述两项改革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使大股东关心股价,使大股东的财富与股票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经理层也关心股价。这就使上市公司在制度上有了好的保障。在改革前的制度下,大股东对经营上市公司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国企改革而来的上市公司,经理层吃里扒外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上市公司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弊端。采购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吃“回扣”的现象,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都有“跑”、“冒”、“滴”“漏”,导致了上市公司经营成本比民营企业有较大的差异。同样的一个工程,民营企业的成本是上市公司的1/2甚至1/3.另外,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和隐瞒利润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制度的变革不仅会基本杜绝上述行为,而且会导致很多公司在制度变革初期将以前隐瞒的业绩表现出来。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公司在公布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方案之后,公司的业绩和股价都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制度变革导致的价值重估还表现在整体上市的过程中,由于有了财富的激励作用,很多公司将有价值的资产不断地注入到上市公司,这样的故事还会不断演绎下去。
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只要上市公司公布了股权激励的方案,股价就开始上涨,有的甚至是大涨。根本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价值的制度性重估,投资者的心里对此十分清楚。
市场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征兆
但并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存在制度性重估基础,就像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用功读书成才一样。有些上市公司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不存在价值重估的基础,这些公司很可能要被市场淘汰掉。因为,股改之后,股市的供给和需求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供给方看,当股改锁定的“大非”、“小非”陆续解禁之后,市场的流通股总量迅速增加;从需求方看,机构投资者在迅速崛起,基金在市场中的份额迅速增加(从2000年的1%增加到目前的30%左右)。供给与需求变化的结果是市场的两极分化:当一家公司被机构投资者所冷漠的时候,它将被所有的投资者所遗忘,就会成为一只边缘化的股票,其交易逐渐萎缩,价格不断下跌,融资功能丧失;如果一家公司被机构投资者所青睐,各基金纷纷进入,不仅交易活跃,而且股价不断上涨,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融资会十分便利,加速公司的成长。
当前,我们已经看到了市场两极分化的征兆,当一些股票大涨时,另外一部分股票却在不断下跌,该趋势还会逐渐演绎下去。当然,不是当前受到追捧的公司都会在未来胜出,而受到冷遇的公司都将被淘汰。笔者认为,制度性价值重估的过程本身,就是上市公司崛起和淘汰的过程。有些公司靠暂时的垄断获得了超额的利润,这样的公司是不会长久的,这类公司的股票,在未来的市场上很难得到认可;而有些公司却可以通过努力,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这类公司才是主宰未来中国股市的脊梁。
目前中国股市的估值水平依然在合理范围之内
在上市公司的制度性价值重估过程中,除了导致股价的两极分化之外,还可能导致股价的泡沫。既然是价值重估,投资者习以为常的价值判断标准就需要修改,但新的标准的建立和运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在新、旧价值标准交替的时期,股市的价格非常容易产生泡沫。该现象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当市场认同价值重估标准之后,大量资金会涌向这些需要价值重估的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会出现大幅度上涨,而这些股票的上涨趋势形成之后,又会沿着该趋势不断上涨,这就是牛市的自我复制现象。
笔者在2006年初就曾经预言:2006年的股票不怕不涨,就怕上涨过头。该预言就是基于价值重估的背景。
2006年已经行将收尾,笔者的判断基本得到了验证。尽管股指上涨的幅度已经接近100%,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估值水平依然在传统估值水平的合理范围之内。在2007年即将来临之际,笔者最担心的还是股价的上涨过度。
□尹中立(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