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在即,银监会仍然放心不下中外资银行之间比较大的品牌效应差距。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较弱,金融产品比较单一,营销手段比较简单,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品牌效应。”银监会在《WTO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问答》里这样表示。 自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 开始,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这宝贵的五年时间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到农村信用社,均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银行的品牌效应却不是五年的时间就可以锤炼出来的。 而外资银行的品牌却是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锤炼出来的。面对如此大的品牌效应差距,银监会认为中资银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金融创新。 为此,银监会12月6日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管史上第一个引导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文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该文件发布选择在中国全面履行加入WTO承诺的前夜,旨在为中外资商业银行创造平等竞争与深入合作的良好环境,鼓励和支持中外资银行充分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银监会称,2006年年底,我国经济金融将结束加入WTO过渡期,全面融入国际体系。外资银行在等待多年之后,可以全方位地将其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锤炼的经营理念、服务产品呈现在中国消费者面前,与中资银行展开全面竞争。” 目前,外资银行已有12项基本业务,100多个业务品种,其中新增业务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托管、电子银行、企业现金管理、金融衍生产品、个人财富管理等。 外资银行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重要业务领域已占据重要地位,市场影响日益扩大。比如在上海,外资银行总资产占比达到12.4%,外汇贷款占比达到54.8%;开放人民币业务的短短几年里,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已突破1000亿元。外资银行在银团贷款、贸易融资、零售业务、资金管理和衍生产品等业务方面服务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储蓄业务和简单的投资形式,而是要求银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供其选择,创造出多元化的投资产品和投资方式满足其投资、避险和保值增值的需求。 银监会表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我国银行业只有奋起直追,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壮大。 与国内同业相比,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全球性的业务网络、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能力、成熟的金融产品等方面。进入中国市场后,外资银行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与中资银行竞争。 外资银行在将比较成熟的金融产品引入中国的同时,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集中在贸易融资业务、现金管理业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服务。 比如,近年来汇丰银行在华力推的卓越理财业务,渣打银行在华力推的中小企业理财业务,都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但这些外资银行推出的产品背后雄厚的研发能力,又岂是中资银行一朝一夕就能超越的? 面对这样的差距,银监会希望中外资银行之间能合作进行金融创新。银监会在《WTO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问答》里称,为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中资银行加快了业务创新和产品开发,着手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衍生产品业务、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以及微小企业贷款业务等。这需要与外资银行合作,努力抓好金融创新,同时规范业务流程和加强风险控制。 银监会表示,监管部门鼓励这种合作行为,在市场准入时充分考虑外资银行的参与和作用,比如商业银行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有合格外资银行参与其中的优先审批。除新型业务外,中外资银行在传统业务领域也有进一步合作的空间,比如在银团贷款中发挥各自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人民币业务清算中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网络弥补外资银行不足。 目前,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格局。这主要是因为两者具有明显的资源互补效应。外资银行需要中资银行的国内网络资源和人民币资金优势,中资银行则需要外资银行的国际网络资源和外汇资金优势。 标准普尔近期的一份报告称,长远而言,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五周年当日开始生效的改革措施将会为外资银行带来庞大商机,并加快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步伐。 “在短期内,这些改革措施对已获标准普尔评级的银行应不会造成重大的影响。而那些标准普尔没有评级、位于主要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的地域分布不够广泛,所受的影响将会大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标准普尔认为,外资银行可能需要一段颇长的守候期才能获取强劲的利润,这个时间段可能是五六年的时间。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