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房地产土地供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地产投资,但是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住房的供应,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对住宅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加大供需矛盾,促进房价上扬。这是在中国社科院昨日发表的经济蓝皮书——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蓝皮书”)中给出的分析结论。
虽然蓝皮书指出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政策对房价上涨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蓝皮书同时指出,从总体上看,土地调控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行政手段,在当前的经济、政治体制下是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单纯的货币政策往往无法发挥应有的宏观调控效果,而且受限于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有些市场调节手段如利率、汇率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行政调节手段有其必然性。
尽管如此,但是和市场调节的手段相比,行政手段调节的成本很高,这就造成了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并不能完全由市场的信号所引导,而取决于政府的判断,这有可能损害市场经济的效率。此外,由于土地审批与投资的时滞,还会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同时由于土地政策等行政手段的自由裁量权比较大,对经济运行的基础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企业形成稳定的预期。因此蓝皮书建议,在综合运用土地手段调控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政策的稳定性、透明性、尽量为企业的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
为此蓝皮书提出了三点意见,国家应该尽快地编制和出台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未来的土地利用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同时在制定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时还要突出其空间管制的作用。此外,还要运用土地调控的手段促进产业升级和转移。
预测
中国GDP增速明年将降至10%
昨天,中国社科院昨日发布的蓝皮书预测,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将达到10.5%,在宏观调控下,2007年中国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
经济蓝皮书认为,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2005年的水平,GDP增长率将达到10.5%左右。如果2007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10%或接近10%的水平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6年和2007年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两年分别为112720亿元和13752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4.8%和20.4%,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7%和22%,与2004年和2005年相比,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增长呈现继续加速的趋势。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