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币升值金融业受益较大的背景下,中石化集团为何此时出售旗下23家金融机构的股权?中石化集团的葫芦里,究竟卖着什么药?
二十岁出头就顶替父亲进入武汉石化的汪建斌没有想到,在四十不惑之际,要面临人生的又一次选择。
他所在的武汉石化建筑安装公司作为辅业,将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集团)剥离出来。汪建斌或者选择分流,或者以买断工资款的形式,入股改制后的建筑安装公司。
汪建斌的遭遇只是中石化集团改制的缩影。这场从2004年开始的改制,绝不仅仅是分流、减负那么简单。
12月4日,北京产权交易所(下称北交所)传出消息,中石化集团公开挂牌打包出售的涉及交行、广东发展银行及太保集团等23家内地金融机构的股权,仅有一家摘牌者。中石化集团为何此时出售旗下金融股权?且作价仅为低廉的7.5亿元?
《财经时报》调查获悉,这与2005年底中石化资产管理公司(下称资产公司)的成立关系密切。中石化集团试图建立一个以股份公司、资产公司和若干专业公司为三大管理单元的体制架构,目前,数以千亿的存续资产正在围绕资产公司全方位整合。
整合投资
与以往将辅业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的改革模式不同,2006年,中石化集团的改制是在资产公司的框架下展开的。资产公司包括全部非上市炼化、销售、科研板块企业以及新星公司等66家企业,共涉及职工13万人,资产1000多亿元。
因为历史原因,中石化集团下属分公司大多开展多种经营,并在众多地方企业中拥有自己的股份。这种盲目、零散的投资大大分散了中石化集团的精力。
以仪征集团公司为例,这家1993年底从仪征化纤股份制改组时剥离出来的存续企业,在1998年进入中国石化时,有13家全资子公司、6家控股公司以及9家二级非法人单位。公司本部及下属二、三级法人单位有138项投资。
为了推进改革,中石化集团甚至花费半年时间,开展领导人员违规兼职的清查。
《财经时报》获得的资料显示,到今年7月,中石化集团下属的二三级法人单位中,已有55个改制单位完成了工商注册,分流职工近万人,计划全年将有110个单位完成改制。
内部消化
从目前的各项改革进展看,不难看出,中石化集团试图将改制后剥离出来的优质资产纳入到资产公司的统一管理之下。中石化集团对于旗下分公司金融资产的处置正是源于这一思路。
今年11月初,北交所挂牌项目中,出现了中石化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出售手中金融机构股权的信息。
公开资料显示,这些股权由中石化集团统一打包出售,涉及交行、广发行等23家金融机构股权。令人咋舌的是,这些股权打包作价仅为7.5亿元,价格十分低廉。
比如,其中出售的交行股份共计2亿多股,每股挂牌价格仅为1.8元/股,仅为交行当日收市价的1/4;另外,广发行共计600万股,每股作价也仅为1元。
考虑到因人民币升值金融业受益较大等因素,此时整合金融资源,无疑可能让中石化集团蒙受内在价值的损失。
虽然打包价格低,但条件设置却十分苛刻。根据挂牌公告,受让方须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控股股东资产总额不低于5000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金应不低于60亿元,资产总额不低于500亿元,且连续三年盈利。
“仅上面这几项,国内就没有几家企业能够接手的。”
目前,这一整体挂牌出售项目仅有一家摘牌者。不过,摘牌公司为谁并未透露。
《财经时报》经多方调查了解到,接盘者实际上就是中石化中国石化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石化财务)。中石化财务的股东为中石化集团和中国石化(600028.SH),两者分别持有其51%和49%的股权。
在这些金融资产挂牌之初,市场就推测,摘牌很可能是中石化“内部消化”,即通过子公司转让、集团受让的方式,将旗下众子公司手中目前持有的金融资源统一上收到集团手中。
知情人士也告诉《财经时报》,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中石化集团左手换右手的把戏而已。
在天相投资的石油化工行业分析师田冬宇看来,中石化集团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业务整合,突出了主业;同时,把对金融资产的投资和管理权收到集团手中,既可以收紧权力,又可以防范金融业的风险。
资本运作
在这次整体改制工作中,中石化的改制方案明确提出,与股份公司形成同业竞争的业务,以资本运作方式连同人员融入股份公司。
12月7日,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0386.HK)发布公告,以35亿元,收购胜利石油管理局拥有的全部油田开采资产。
整体改制的顺利推行让中石化集团处理起旗下上市公司股改有了更多信心。12月6日,中石化股份和集团旗下的6家内地上市公司同时停牌三日,等待公布股改或重组方案。
《财经时报》多方了解,中石化集团对这些上市公司的整合方案很可能延续资产公司的操作模式,对于主业部分的、将通过私有化纳入中石化股份;辅业部分将剥离到众多辅业中的一家;剩余部分很可能作为壳资源出售。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