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讯
2006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的纪念日。在商务部支持下,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北京大学于2006年12月1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中国入世五周年高层研讨会”。 会议以“中国加入WTO五周年:回顾与展望”
为主题,搜狐财经对会议全程进行网络报道。以下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忱的发言内容。
陈忱:
在今天这个场合里面,谈文化产业在入世以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状和未来,都是在理论层面上,这种理论可能对项目实际运作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意义。目前大家都知道,我国文化产业从理论提出到今天,也就是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一个产业真正的成熟需要有一个过程。文化产业发展到今天,在体制上还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呢?没有具体的部委来管,但是又有很多部委在交叉的管。另外,我们的理论建设方面基本上是属于“文本先生”阶段,我们大多数学者,无论是拷贝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的文化产业理论,还是运用国内经济学的理论,搬到文化产业的理论上来,目前还处于这样的阶段。
我们在中国做经营性文化产业或者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实际操作者和经营者,在目前的文化产业界还不具备话语权。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想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下谈文化产业是很尴尬的事。为什么尴尬呢?文化产业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平不够理想,这个整体行业不具备在全球整体经济一体化下,包括我们进入WTO大环境下运作产业的能力,大多数停留在传统文化的阶段。在上午和下午的会上,很多专家学者和领导谈到金融手段、人才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纷至沓来,在文化产业界表现得特别明显。入世5年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怎么发展,大家完全不知道,我们的文化人大部分是由各个文化单位和各个院校中文系下来的,别说基本的运作手段,就连国际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的法律知识都没有。所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们在运作文化产业方面和其他产业相比是相当薄弱的,大家更多的精力停留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上,做一个自欺欺人的游戏,用把左口袋钱放在右口袋里的方法来谈文化产业的产值有多少。
我下面谈三点。第一,我们的人才,特别是双语人才、国际操盘手十分短缺。举个简单的例子,香港的一个机构,在上海拍一部电影,光一个道具部门就有30多个翻译,最后还是说不清服装是什么样的,沟通上还有障碍,这是人才的问题。第二,就是法律法规的建设问题,几乎是一个空白。所以,我特别希望世贸组织研究会和中国法学会能够带着我们玩儿一玩,我们自己出钱都没有问题。第三,中国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在WTO五年的过渡期过去以后,我们要真正走向世界,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走出去的,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团队,和国际上总的运作规则去匹配。同时,也希望我们国家相应的组织能够在例外上对文化产业有一些入世过渡期之后相应的扶持,尤其是在政策上、人才培养上的扶持。
谢谢各位,我就讲到这儿,希望大家能够带着我们文化产业界的人玩儿一玩。 谢谢。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