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五年来,外资进入中国基金业的步伐正在加快。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无论在业绩还是规模扩张上均有突出表现,同时,合资基金对于引入海外先进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模式均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外资加快脚步
2002年12月底,由招商证券和荷兰国际集团等共同发起的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 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外资参股基金公司设立规则》正式施行后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自此起步,脚步越来越快。到2004年,已有12家合资基金公司相继成立。
2005年以来,合资基金公司的增长又迎来一次高峰,在新成立的12家基金公司中,8家是合资基金公司。根据我国加入WTO三年后基金业对外开放的承诺,自2004年底,外资在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已由此前的33%上升到49%,不少公司的外资方纷纷增持股权至比例上限。
2005年6月,国投瑞银完成重组并成为首家外资持股比例达到49%上限的合资基金公司,而景顺长城、上投摩根、泰达荷银等基金公司外方股东也都纷纷将持股比例提高到49%。同时,从最新成立的四家合资公司来看,汇丰晋信、中欧、诺德的外资持股均达49%,最低的信达澳银外资也持有46%。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新成立的中欧、诺德两家基金公司,外方均占据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取得了相对控股地位。
“外资对于中国基金公司的股权,显然是用足政策,有多少要多少”,有业内人士分析说。事实上,在不少中方股东实力一般的公司中,外方的话语权很大。
合资公司表现出色
目前,在全部57家基金公司中,合资公司占其中的23家。从投资业绩上看,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排名前列的景顺长城内需增长、上投摩根阿尔法、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均出自合资基金公司旗下。
从规模上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由于成立时间普遍较晚,资产管理规模不如一些老牌基金公司庞大。根据三季度末的数据,其总的资产管理规模和基金份额约占全部基金公司的三分之一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规模扩张速度很快,四季度以来工银瑞信、泰达荷银、交银施罗德新发基金规模均较大,而嘉实更是于日前创下了单日发行400亿份的惊人纪录。
鲇鱼效应
从目前的态势看,中国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相关外方股东对于参股的基金公司相当重视,合资公司的成长获得了很多便利条件。如泰达荷银合资后引进了GIE系统,这是荷兰银行内部的投资平台,其全球各地区的组合和买方报告都会在这个平台上出现,从而实现全球共享投资数据。
合资公司在学习海外先进投资经验上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从近年情况看,合资公司和内资公司之间,投资差异性越来越小,合资公司在引进海外先进投资经验的同时,事实上受惠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整个行业。同时,在合资的过程中,中国基金行业并不是单方面的受惠者。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已从边缘进入到核心位置,海外资金对中国资产的需求相当强烈,QFII额度供不应求。然而,对于外资方来说,虽然投研实力强大,但对中国本土市场并不熟悉,对中国上市公司缺乏深入的了解,他们投资中国仍然需要中方伙伴的帮助。目前,多数QFII基金都是由中国基金公司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外方在中方提供股票组合的基础上进行资产配置,而咨询费也是部分合资基金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