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有请张丽宾同志做演讲,主题是农村增收渠道选择与劳动力转移中地方政府的作为,有请。
张丽宾(劳动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谢谢各位!很高兴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我是作研究的,只能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研究的情况。
我的演讲主要是围绕下面四个方面:
一、农村居民就业基本情况
二、农村收入基本情况
三、外出的现状和趋势
四、地方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我想大家都来自于各个地方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在这方面大家可能是专家,我们只能是交流一下。
关于农村居民的一个基础情况: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05年11月1日,总人口130628万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57.01%。
农村劳动力
就业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生存的基本途径
2005年,农村16岁以上人口6亿人,劳动力供给为5.1亿。
农村的7.4亿人口,有5.1亿可以通过就业来获取收益。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
05年就业人口75825万人,农村48494万人,占64%。城乡就业率分别为49%和65%。
农业:63%,37%非农业生产
制造业:30%
建筑业:18.6%
其他非农行业:公共部门,比如政府、教育、医疗、卫生其他高层次的第三产业33.%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占2.8%
流动就业状况
2005年,流动人口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4779万人
农村转移劳动力: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相外就业6个月以上,乡内非农就业6个月以上。
02年农村劳动力26.2%属于转移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约是1.3亿。
农村劳动力有17%是属于外出劳动力,数量约为8870万人,流动转移(外出6个月以上)6723万人
农村就业基本情况
3亿农业
1亿外出
8000万当地非农就业
2700万
3900万
1500万,餐饮、交通、运输
通过这个数据知道农村居民基本的就业情况
农民收入是最大的低收入群体
2000—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80元、6860元,7779.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253.4元、2366.4元、24769元。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79倍、2.90倍,3.10倍。
0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97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797元,城乡相比是3.34倍
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如教育、住房、医疗
农民收入中,并不是所有都可支配的,有一部分需要投入在生产的。如果把这些非货币的因素考虑在内,城乡收入差别更大。
农民收入来源情况
农业收入
农民共的务工收入(工资性的收入)
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04年,全国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2936元
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98,占34%
外出务工的收入为398元,占14%
人口数据体现出这样的一个情况。
对农民来说还是最大的收入来源,但是工资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整个比重是逐年增加的这样的情况。显示2000年到2004年整体收入的一个情况。
2004年的时候占到40%,家庭人均收入逐步在减少这样的情况。
农民增收渠道——农业收入
农产品价格走低
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继续上涨
—使农民人均村收入减少30元至50元
政策性因素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下降
农业税的取消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缓减
农民工务工收入的呈上升趋势占到40%。
务工收入成为农村家庭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农民增收渠道
在04年的时候,全国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加186
03年增加80元,增长8.6%
外出务工的收入比03年增加52元,增长14.9%
就农村的劳动力就业人口来说,当前增长的70%是来自非农产业
年平均务工收入为6471元,比03年高出882元,2001至04年平均增长率达8%
结论:劳务经济是最快捷、最长久增收渠道
农业承载了过多劳动力:
仅需要1.7亿,需要转移1.3亿。
从农村本身承载了过多的劳动力:第一产业占到47%,在农村劳动力占64%
不管是低产业的就业,还是农村就业比率都太大。我们知道一个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较低,农村缺少规模经济的效益。再这样的状况下,希望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潜力非常优先。
两个基本情况要想农民增收,最重要的最长久的途径就是把农民从农业转移出来,转移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2000年多万贫困人口未解决文保,93%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开发式扶贫脱贫致富。
外出的现状和趋势
农村劳动力要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去就业,这个潮流大家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已经开始,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我们看到现在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基本是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居多。
文化程度,我们看到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中,初中文化水平占到65%,小学16%,文盲很少,再就是水平比较高的。我们虽然看到外出人员的文化水平结构还不是很高,外出就业的人群文化水分比没有出来的要高的多。我们知道,总体上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劳动力里比例要比外出的劳动力爱高的很多。对农村人来说,文化水平低阻碍外出就业很重要的因素。
外出的现状和趋势
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偏低
文化水平越高,外出就业的可能性越大。
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4%和10%。受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中有30%外就业。
政府将来有组织的输出当地的农村劳动力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群。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方式:
蓝色的是政府有组织的,白色的是亲友介绍,最上面的自发外出的。
04年超过一半,55%都是自发外出的,30%多是亲友介绍,另外一个是政府部门。
主要靠自发外出或亲友介绍的方式
对不同程度文化的外出方式是不一样的,文化水平高政府有组织的比例比较高,文化水平低政府组织的比例非常低的。
收入
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务工收入,务工净收入和年均寄带回家的先进都随着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加。
外出劳动力的年务工收入明显地虽然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农村外出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的回报率为1.81%,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力的工资可提高1.%。
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东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入地
东部97%,65%中部,西部只有3%。
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分布
我们看到,输出地目前安徽、江西、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广西、贵州占到80%。
输入地:广东46.7%
浙江9.8%
上海、北京、江苏、福建天津其他
行业
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服务行业逐渐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在一些重要行业如建筑业制造业中,农民工已成为从业人员主题
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58%,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接近80%
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到52%以上。
未来农民工是什么趋势?
机遇
预测2015劳动力资源增加到顶峰,在这个过程中,未来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来源就是农村。目前农村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是600万
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900多万人
输入地和输出地比较集中,集中化与分散化双重趋势并存
不单纯从八个主要城市输入到另外八个城市,一部分中部和西部地区可以吸收更多。
农村劳动力准一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主要是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片低。
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省级出现两种情况,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有工作就不了业,有劳动力没有岗位。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比如北京保姆市场,从甘肃其他一些省转移出来的农民工,有些连字都不认识,社会化程度比较低,适应城市生活比较困难,反映出来即使在北京低素质的供给情况都不能适应需求。产业结构升级更加需要。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教大差距,这种矛盾短期内会有所加剧。
另外,农民工的稳定转移的比率在逐渐增加,他在进入城市里就业环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农民工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子女受教育、住房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城市生存下来生活成本比较高,影响了他稳定的转移。
地方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农民增收是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
劳动力首先是地方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农村劳动力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政府的作用也更大。
2020年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实践表明地方政府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有一些作为
91年,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帮助多种渠道安置劳动力就业
94年“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输出地和输出地对接
02年,国务院重点提出十六字方针“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04年国务院进一步明确要求各地党委、政府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05年“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可能会推广到27个地方
帮助农民创收,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的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输出地和输入地需要不同的角色扮演。
输出地政府:
着重发展劳务经济、创立劳务品牌,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输入地政府:
治理于改善务工环境,完善各项制度,促进农民稳定转移就业
此外,各地还探索改革户籍制度、农地制度、小城镇建设等
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有几个方面的重点:
作好产业的升级、转移和接续
现有城市非农容量优先:
外来劳动力已占到城镇的接近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开发新的有经济增长点的地方,有吸纳农村外出就业的能量是优先的,在这种形式下,地区正确需要接续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吸纳转移劳动力
一些地方超过本地劳动力
城镇化
农村增收的收入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而增加,所以我们在注重小城镇发展的同时,可能更要重视扩展和发挥大城市的作用。这些年很注重城镇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但要注意市场化或城市化的进程是先油市后有场,不是建立空壳,导致失业率,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农村基础建设——生产环境、生存环境建设
本地实现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增长农村地区公共设施方面,给农村劳动力参与和分享社会经济的可能性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教育,九年义务植教育还没有普及,逐渐的普及初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我们作青年就业研究的时候,也发现我们国家大学生本科就业都非常困难,而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只接受了初中教育,而很多都没有毕业的,这样的教育水平就业能力基础就是没有概预,培训都是另外层次的问题。
在公共设施建设教育是非常中药的,并且逐渐向初中方面努力。
当地政府一定要掌握劳动力市场资源的状况,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样的,一定要了解基础情况
劳动力市场软硬件建设,重点强调软件建设,硬件政府在重点加强投入,软件包括劳动市场的基本信息,对就业的引导、对培训的引导是非常够的。
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
培训——劳动者能力建设
各个部门都在做,把这个责任落实清楚,着重提高培训的质量
现在主要有几个方面:
农业部的阳光工程作的还可以
劳务经济
特别是强调发展劳务经济,是有不同的概念。我认为劳务经济,直接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经济部门。就像我们贸易经济、金融经济一样。配置对象是金融资产,贸易是商品,劳务就是劳动力。在我们过程资源比的状况下,对农村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是创收主要的经济部门。
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比如宁夏属于西部地区,政府每年投入2500万元资金开展技能培训,培育中介组织,建设劳务基地,实现“劳务输出规模、劳务输出质量,劳务收入”三方面。
福建省劳动力派遣业,派遣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依法维权四围一体。为社会各类求助者提供组织依托,提高就业质量。 出台了相关意见、财政不别颁发,医疗、工商、脓包、劳动合同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实际上通过政府的干预行为,把劳动力供给和需给结合起来。
山东的“西输东接”。
劳务品牌:
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发展劳务经济时,也是需要名牌效应,品牌效应。
比如长沙涉外保姆、临湘缝纫
社会保障
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在目前状况下,我们国家城市化过程还需要持续几十年,土地承包还是要提供的。
工伤保险也有政策,大兵医疗也有政策,养老保险业在探索。社会基本保障,劳动力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基本的保障还是要有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有三种
稳定转移
户口在原来地方,出去打工,还可能回去
对如不同的情况,责任不同。
稳定转移,责任主要是在输入地
特别要强调,非常普遍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贡献了他的青春,然后回到农村,并没有获得相应的生产资本,就面临老了失业问题,这部分人慢慢没有技能,如果他密谋在城镇赚到足够的钱,还是一个生活不是特别有保障的状态,所以我认为这未来对于输入地老年事业就会慢慢浮现了。
关于农民工务工环境就不多说了
促进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要坚持分布稳步推进的原则
即使我们现在每年转移900万,也需要20年,最关键的还是要做好每年的工作,做好规划。
这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谢谢!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