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特别了解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但提起这个行业的富豪和领军企业--施正荣和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尚德),以及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威英利),几乎人尽皆知。
短短三年间,这个横空出世的产业保持着平均30%的增长速度,造就了施正荣和无锡尚德的财富神话,以及天威英利在资本市场上的叱咤风云。
然而,财富锦缎覆盖之下的事实是--95%的原料依赖进口,95%的市场在海外,这种两脚踏空的经营方式蕴涵的风险,有可能在2007年爆发。
目前,全球最大光伏市场德国正在对进口酝酿限制措施,而拥有核心技术的上游原材料厂商结成的强势同盟随时可能涨价,表面上如日中天的光伏发电产业和站在财富神坛上的太阳能富豪们,正在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2007年,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来说将是痛苦的一年。无锡尚德和天威英利公司不约而同地向记者传达了同一信息。他们正在做好准备,迎接这个行业最寒冷的冬天。
财富奇迹是如何诞生的
太阳能富豪是如何走入人们视野中的?故事还要从2002年说起。
2002年,默默无闻的商人施正荣在无锡投建第一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创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那时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刚刚兴起,光伏企业不过数家。无锡尚德2002年处于亏损状态,2003年开始盈利。
剧变发生在2004年。以德国、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可再生能源优先法》,外国政府的补贴启动了国内需求。订单源源不断地送上门,无锡尚德等国内光伏企业开始急剧积累财富。2004年,无锡尚德业绩爆涨20倍,中国光伏行业利润率超过20%,实现了30%的产业增速。
2005年底,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之后一夜成名。次年,施正荣以160亿元人民币的身价坐上中国第一富豪的头把交椅。
骤然辉煌的财富神话吸引了大量国内企业和国际资本纷纷涌入光伏领域。
两个工程师,5000万资金就可以上一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产品无论好坏都能卖得出去。这样一种被业界广为流传的产业状态,根本无法抑制资本追逐超额利润的冲动。甚至连杉杉、春兰等业外资本也开始对光伏进行疯狂的押注。在上市公司G天威(600550)股权结构中,更可看到花旗、渣打、汇丰等国际资本的身影。
目前,我国光伏企业猛增到400家左右,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市公司在短短三年内也达到12家之多。这股投资热潮仍在继续,国家发改委世行项目组办公室主任吴达成介绍,2006年中国大陆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将比2005年增长近10倍。
大买家变脸
很难想象,日渐壮大的中国太阳能光伏大军的财富梦想,几乎全靠千里之外的德国市场来支撑。
无锡尚德外贸部的张经理表示,无锡尚德的产品有90%以上的产品出口国外,其中近六成销往德国。天威英利副总经理赵志恒也坦言:产品和中国的大多数光伏企业一样,是95%的出口。主要市场分布在南欧一带。
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2006年下半年开始,德国已逐渐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光伏产品开始外流,汉堡港出现了大量压港现象。天威英利国际业务部的王经理说道。
无锡尚德外贸部的一位销售经理告诉记者,随着德国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下降5%,只有6%的投资收益使得德国市场的需求逐年下降。更令这位销售人员担忧的是,德国正在酝酿对进口光伏产品实施相关限制政策,预计2007年即可出台。
德国光伏市场的变化与德国政局变化密切相关。2000年施罗德担任德国总理后出台《可再生能源优先法》,政府的补贴激发了居民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作为投资的积极性。虽然欧洲本土技术实力很强,但是从投产到满足市场还有一段时间,这就给了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巨大的成长空间。但这一梦幻时期似乎即将结束。
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认为,德国政府欲对《可再生能源优先法》进行修正早在2005年就可看出端倪。
2005年德国大选时,德国政府的绿电补贴机制遭到了现任总理默克尔的质疑。默克尔曾攻击施罗德政府的能源补贴政策最终受益的是国外光伏企业,并声称要出台修正案对德国进口光伏产品进行限制。
刚刚从德国考察归来的黄鸣告诉记者,德国光伏企业认为政府补贴使得德国企业受到冲击,并积极推动政府做出改变,而默克尔推行的政策与此高度一致。这一点当年在德国总理大选时,中国光伏企业的老板们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可能是最希望施罗德连任的中国人了,但是默默祈祷并未奏效,默克尔胜出了。
德国《可再生能源优先法》每三年修订一次,2007年正是对现行法律重新修订的时间。据法新社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称,政府希望帮助德国减轻对外国能源供应商的依赖,并重新调整能源政策。
由于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德国光伏产品价格首次下降。天威英利销售公司总经理马燕告诉记者,德国政府的补贴逐年下滑,原料成本不断增长,直接挤压了企业利润。目前,国内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德国市场已经出现亏损,天威英利也开始加大对其他欧美国家的市场开拓力度。她表示,目前欧洲和北美其他国家政府也开始对光伏发电开始补贴。
德国开始酝酿政策限制是世界主要光伏输入国限制进口的开始。一旦其他国家效仿德国的做法、对光伏产品进口实行限制,我国又没有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急速增长中光伏产能将无从消化。中国太阳能学会秘书长孟宪淦说。
两头踏空
我国光伏产业受上游原材料商的制约也给产业发展带来隐患。
太阳能电池原料的生产是光伏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而制造太阳能电池的高纯度多晶硅绝大部分需要依赖进口。
这种硅晶纯度接近100%。目前这种技术基本控制在日本的Tokuyama、三菱、住友公司,美国的Hemlock、Asimi、SGS、MEMC公司,德国的Wacker公司八大厂商手中,他们形成了限产和价格同盟。全球多晶硅价格由2004年的20美元/公斤涨至近300美元/公斤。
两头在外使得我国急速发展的光伏产业处在夹缝中。硅片占到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的80%,加工技术含量不高、工艺透明,中国企业不过是做来料加工。孟宪淦说。
业内专家透露,我国光伏企业使用的设备、技术也多是进口的。
中国光伏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到底占据什么地位?
目前我们光伏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进口多晶硅原料,经过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片生产、把电池片组装成太阳电池组件,制成成品出口。在行业分工中,这些都是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环节。
在市场需求旺盛时,国内企业几乎不愁拿不到订单,甚至出现国外企业抢购的现象,这吸引了国内企业一窝蜂似的上马新项目。新产能的激增加剧了对原材料的需求,使原料价格被哄抬。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同质化竞争严重和市场销路被人控制,又使得企业竞相压价。目前行业利润已经由20%下降到6%。对于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孟宪淦评价道,不客气地说,许多太阳能电池企业就是戴着高科技帽子的来料加工企业。
我个人认为,2007年对于国内光伏产业来说,将是转折性的一年。天威英利销售公司总经理马燕认为,任何行业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在市场拐点到来时只有具备一定实力和品牌的企业才能得以生存。
整个光伏行业都在观望。面对即将到来的2007年,我国太阳能企业正迎来一个寒冷的冬天。采访中,一位业界人士告诉记者,他从未像现在一样如此渴望获得国内政府的价格补贴。(记者种昂胡怡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