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入世后的承诺
中国自加入时起,向外国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外汇业务,无地域限制,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向在华外国人和外资企业开放人民币业务;入世一年内,开放广州、珠海、青岛、南京和武汉;两年内,开放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三年内,开放昆明、北京和厦门;四年内,开放汕头、宁波、沈阳和西安;五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允许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并在指定的地区享受国民待遇。
今天,中国金融市场迎来入世以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2006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WTO五周年,这标志着过渡期结束、中国金融业对世界全面开放。
今天,《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正式生效。根据入世承诺及《条例》,银监会将正式受理外国银行转制及经营全面人民币业务的申请。此时,“狼来了”的声音并未散去,“贱卖论”也还占据着国人的视野。这多少表明了中国银行业在主动开放、必须开放的同时仍然怀揣着忐忑心态。
为了应对这一天的到来,中国银行业花了3年时间集中进行改革改制、中央注资、股份制改革、上市……终于赶在年底之前,四大行和四大商业银行除农行之外,相继完成海外上市。
外资 “跑马”, 五年“圈地”
中资银行“被抢婚记”
5年保护期内,除了最后放开的人民币对私业务外,参股中资银行也是设卡最多、外资竞争最激烈的地带。
截至2006年6月底,共有26家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了18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达179亿美元。
监管政策的演变: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是最早规范入股中资银行的政策。该规定明确禁止外国金融机构投资中资银行。
2001年底之后放开了外资银行入股中资机构的限制,但须个案报批,单家机构投资比例不得超过15%,所有机构投资不得超过20%。
2003年12月银监会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将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银行入股的比例从15%提高到20%、总体入股比例从20%提高至25%。
汇丰抢头筹
2001年12月29日,汇丰银行成为中国入世后首先以参股的方式购买国内银行股权的外资银行。斥资5.18亿元购买上海银行2.08亿股股权,占其总股份的8%。
汇丰进入城商行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初见成效。其后,出售银行股权的大门向外资缓缓打开。
2001年7月19日,交通银行吸引外资参股计划获批准的消息引起海内外金融界的高度关注。其后,股份制银行开始了与外资的谈判之路。
新桥与深发展的争议“婚姻”
2002年9月27日,深圳发展银行公告称将引入美国新桥投资集团作为国外战略投资者,将持有深发展近18%的股份,并成为第一大股东。谈判历经波折,2004年6月23日,新桥终以12.34亿购得深发展17.89%的股份,全面掌控深发展。
此前国内银行单个外资股东持股比例均未超过15%,更未遇到外资成为国内银行大股东的情形,深发展计划被金融界评价为银行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但是,偏低的购买价格和“死扛”零对价令这桩生意备受争议。
浦发、广发“被抢婚记”
在汇丰开启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先河后,浦发银行和广发银行成为多方资本追逐的“香饽饽”——其银行本身是稀有的能够全国开设网点的地方银行,因为历史经营不善地方政府也有出让欲望。
2003年1月2日,花旗集团与浦发行达成初步参股协议。9月30日,花旗出资6700万美元购买浦发行占总股份4.62%的18075万股法人股,成为第五大股东。
虽然花旗与浦发签有战略投资协议,俨然大股东之外的头号战略投资者,来自中国内地的实地资本却从未放弃过对这个“香饽饽”的争取。2006年11月,浦发银行定向增发结束,花旗并未如外界预期出现在受增发名单中。相反,中国平安以近20亿元出资增持浦发,成为第三大股东。
花旗一边“失手”浦发的同时,一边加强了对广发行的追逐。当时旗鼓相当的“情敌”还有法国兴业银行和中国平安集团。为了增强说服力,三个“追求者”分别拉来国内实力机构,组织了三个庞大的竞标团——花旗-中国人寿-国家电网、法兴银行-中石化-宝钢等、中国平安-中银香港(合作者屡有变动,此为最后结果)。竞标过程中,地方政府挑选对象之苛刻精细、三方财团争夺手段之激烈多样,均为国内银行史上罕见,活脱脱上演了一出“外资银行抢婚记”。???
广发行是首家向外国买家出售多数股权的中国银行。2006年11月16日,花旗竞标团终以31亿美元购得广发银行85.6%股份,其中花旗银行控股20%。
兴业银行被突破
单一持股上限
“外资单一持股中资金融机构的上限从原来的15%提高到20%。”银监会放宽外资对中资银行持股限制话音刚落,两周后的12月17日,香港恒生银行即率先破冰,以17.25543亿元收购兴业银行15.98%股本。
兴业银行成为当时向外资出卖股权比例最高的一家国内银行。加上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和IFC持有的5%和4%,外资持股兴业银行达24.98%,直逼25%大限。
银行上市前战略入股
2004年8月,汇丰银行以144.61亿元持交行19.9%的股份刷新外资银行参股国内银行的单项交易纪录。汇丰入股成为交行赴港上市的“保护伞”,使之成功摆脱当时盛行的“中国银行折价”阴影。2005年6月交行在香港上市,获得205倍超额认购,发行火爆。同时,汇丰又购入约13.4亿股,并将此前法人股全部转成H股后共持交行19.9%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2005年6月17日,美洲银行以25亿美元购入建行9%股权,成为四大国有银行中第一家境外战略投资者。
2005年8月18日苏格兰皇家银行联合李嘉诚私人基金以及美林国际出资31亿美元参股中行,购买了10%股权;8月31日,淡马锡控股购得中行10%股份;同年9月27日,瑞银集团以5亿美元出资额成为中行第三家战略投资者。至此,中行21.6%的股权出卖给境外战略投资者。
2004年10月,淡马锡控股旗下的亚洲金融公司购买民生银行4.55%总计2.3亿股股份,成为第七大股东。
2006年1月27日,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组成的投资团购入中国最大银行——工行10%的股份。37.8亿美元的出资额比5个月前提高了5%。
11月22日,西班牙BBVA银行收购中信银行5%股权。
垂青地方商业银行
1999年IFC参股上海银行,这一单开启了入世后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业的序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地方商业银行成为了中国银行业引进外资参股的试验田,也为外资特别垂青。???
截至目前,共有IFC和加拿大丰业银行参股西安城商行,澳洲联邦银行参股济南市商业银行,荷兰ING银行参股北京银行,澳洲联邦银行参股杭州商行,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DEG)和德国储蓄银行基金(SIDT)参股南充市商业银行等等。
银行开放五年路
加入世贸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开放时间表,划定为期5年的过渡保护期,按地域和业务分阶段扩大对外开放。
外汇业务首先全面放开。2001年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正式加入时,将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
其次逐渐放开人民币业务。2001年12月11日起,允许上海、深圳外资金融机构正式经营人民币业务,天津、大连外资金融机构可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但此时的人民币业务只针对在华外国人和外资企业开放。
2002年2月1日,围绕入世承诺,修订后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施行。
2002年12月11日起,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2003年12月1日起,济南、福州、成都、重庆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至此,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从沿海扩展到内地。
2003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466亿美元,约占我国整个银行业28万亿多元资产总额的1.4%。
2004年2月9日,中国银监会表示,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入股现有商业银行。2004年8月6日,汇丰银行宣布投资17.47亿美元现金入股交通银行。
2004年7月15日,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在华外资银行机构达100家,占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总数的50%。2004年10月底,62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204家营业性机构,105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9家中资商业银行获准吸收境外投资者参股。
2004年12月,昆明、北京、厦门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同时西安、沈阳提前一年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5年6月17日,美国银行与建设银行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最终协议,美国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设银行投资。2005年8月18日,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与中国银行签署战略性投资与合作协议,苏格兰皇家银行将出资总计31亿美元,购入中国银行10%股权。
2005年12月5日起,汕头、宁波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同时提前开放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和南宁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从18个增加到25个。
至2005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254家,资产总额876.57亿美元,占全部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89%。154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在25个城市经营人民币业务,25家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了20家中资银行类金融机构。
2006年11月15日,证监会修订2004年8月3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并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兑现入世相关承诺。
至此,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银行业。
博弈人民币业务
一边开放一边设卡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时承诺将在5年内有步骤地向外资银行开放银行业。2001年和2003年外资银行分别获准开办全面外汇业务和对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但过渡期内中国政府从时间、地域、客户对象、业务种类、许可条件、总资产、营运资本、注册资本以及从事本币业务资格等多方面对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的份额进行调控。
按照承诺,2006年底将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但监管部门仍有足够手段和能力调控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称,即使面临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5年过渡期的限制性政策将使外资银行很难短时间内在网点建设和吸收存款上形成规模。
?目前,90%的外资银行以分行形式存在,而《条例》对法人银行才可开展人民币对私业务的要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外资银行在人民币对私业务上与中资银行的争夺。因为外资银行分行向法人银行的转制必须面临资金成本和申办手续及时间等问题。
按辔徐行,中国怕什么?——国家金融安全和中资银行生存
郭田勇教授认为,由于银行业自身敏感性,中国加入WTO时不能和其他产业一样立即全面放开。银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和安全高度相关,将影响国家经济命脉。把银行业作为特殊行业对待,给与5年过渡期,也有银行业自身发展状况的考虑。中国银行体系与西方银行体系相异,在产权制度、管理水平、业务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相对薄弱,而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低、盈利能力弱、风险管理薄弱、产品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强、公司治理结构等问题几乎是中资银行的通病,难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传统体制下政府主导型银行体制又为中国银行业抹上更多行政色彩。保护不是办法,改革才是中国银行业的根本出路。但面对外资银行的逐渐进入,如果没有过渡,外资银行凭借多年的管理和运营经验,将对中资银行的生存产生威胁。
平流缓进,外资银行最想得到什么?——国民待遇和中国市场
中国银行业的5年过渡期保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设置了门槛,在业务的地域和种类,以及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阻碍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扩张。得到与中资银行同样的待遇将保证外资银行在华业务顺利开展。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金融市场最诱人的一块大蛋糕。中国入世全面放开的外汇市场与人民币市场在中国银行业中所占比重悬殊,外汇业务只有不到10%规模,人民币业务才是最有利可图的市场。而外资银行在传统业务方面无法与中资银行竞争,但在理财、财富管理、银行卡等中间业务上将凭借其长期积累的优势抢占市场。
学者建言
全面开放将推动银行业运营水平不断提高
回首5年前,在中国加入WTO之初,对银行业能否与外资银行进行全面竞争,社会各方并不乐观。于是,我们在当时采取了两个方面很现实的对策,一是将银行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予以适当保护,即在入世条款中为银行业开放设置了5年过渡期,起到缓冲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国内银行的改革发展,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其竞争力。
2002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对银行业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和统一部署。此后的几年,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创新一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入世至今的5年之间,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运营能力的确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几家国有大银行和一些中小股份制银行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实现了境内或境外的上市,通过产权制度的股份化建立和完善了现代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在银行的内部管理上,各家银行普遍以矩阵式、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取代了以往的垂直型、直线式管理方式,并通过事业部、风险业务集中管理等模式大大提高了内控水平;在具体的金融业务与产品方面,各家银行都加大了投入的力度,推出了一大批创新型的业务和产品。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已从5年前的25.4%降到了目前的约7.8%,平均资本充足率已达到了《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的水平。可以说,经过5年的改革发展,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状况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并初步具备了与外资银行进行全面竞争的实力。
其实,反思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历程,“以开放促改革”无疑是其中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外资银行的渐次进入,一方面使得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也把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方法带到了中国,中资银行通过学习、消化与再吸收,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革,这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与业务能力。
因此,今天面对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们要看到,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将会带来银行竞争的日趋白热化,特别是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比如理财、财富管理、银行卡等针对高端客户的业务,一些老牌外资银行已在海外经营多年,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方法和服务内容,无疑会对中资银行带来较大压力。但另一方面,这对中资银行而言也是难得的机遇,中资银行要变压力为动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学习与创新之中加快发展。
相信中外资银行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与合作中达到双赢,从而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并最终使广大金融消费者的福祉不断得到改善。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
数据对比
除农行国有银行资本
充足率不良率均达标
今天是中国入世5周年,银行业在全面对外开放的同时,国有银行体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除了尚未完成改制的农行以外,其他工、中、建、交均已改制上市,并在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以今年10月刚刚完成改制上市的工商银行为例,经过了去年启动的注资和改制,以及今年的沪港两地上市,该行的工行不良贷款率由2004年末的21.16%骤降至今年上半年末的4.1%,仅为两年前的1/5。另外其他几家上市银行也在上市前达到了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和不良率低于5%的监管要求,不良率均比上市前降低了80%以上。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