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沪深股市震荡加剧:上证综指跌去63点,跌破2100点整数关口;深证成指跌去170点,收于5641.48点。而在此前的12月6日,新华社记者谢登科发表题为《怎样理解当前股指上涨》的文章,其中的“相对年轻的中国股市而言,在市场深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可能在指数的一夜暴涨下完全消失”等语句,向投资者提出警示。
那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发展要“又好又快”、“好”在“快”先的背景下,如何预判股市演变的方向呢?启动已有一年余的牛市行情是否将就此打住呢?笔者坚定地认为,看空是毫无必要的,上证综指达到2000点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而非此轮走势的终点。
看空的主要理由无非是:大盘上涨过快,基金等机构已经在借震荡出货,2006年融资任务早已超额完成等等。其中最直接的一条是货币政策随时会进一步收紧。上周五就有传言,称人民银行当日召集四大商业银行高层开会,可能是讨论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笔者以为,这些分析尽管有理,但并不充分。在不发生关系全局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前提下,观察我国股市应当看两个根本方面:即整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还是调整周期,股市运行处于上升阶段还是调整阶段。即使看待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类直接的利空因素,也不能撇开前述两个根本方面。
客观而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依然突出,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长期的课题,并非今日才有。近期固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货币流动性过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仍然比较快、贸易顺差过多等),但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正得到切实贯彻,改革的措施比较得力,促进了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宏观经济和微观实体大体上处于平稳较快增长的周期内。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12月9日举行的“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说,未来10至15年或者更长时间内,中国经济保持7%或者更高一点的增速是有可能的。他还特别提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因此不必担心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大。
从股市自身来看,加快和深化这一领域的改革符合整体经济工作的需要。发展股市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益,大大减轻间接融资体系即银行体系的经营压力,还可以为银行体系增加资本金、加快转制提供有力的外部约束机制。同时应当看到,此次股市接近100%的涨幅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历史性恢复和补偿,不必过于担心其“疯涨”(参见11月27日本栏《我国股市还需不断破除伪命题》)。
12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表示,要“不断增强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实践证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集思广益,通力合作,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就能不断向前推进”;今后一个时期,要“不断完善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外部环境,协同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工作”。近3年来,对认识重要性以及完善政策措施、发展环境的强调程度,还没有哪个领域可以超过资本市场。而优质资本和优势社会资源陆续进入资本市场,已经是一个不能逆转的历史进程。因此,伴随整体经济在“未来10至15年或者更长时间内”较快增长,我国股市加快发展是必然的。
从货币政策“针对性收紧”来说,笔者的基本判断是,不会打击宏观经济和股市向上的基本选择,其不利影响将是十分短暂的和有限的。
其一,无论加息还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货币流动性过多的问题。但如果认为货币流动性过多主要体现在股市,显然是误读。股市中固然有一些热钱,但其比例高不到哪儿去。须知,热钱的掌管者一直担心投入中国内地市场的资金在必要时难以撤出,他们怎么可能大规模地杀入?
目前投入股市的资金,多属于对国情知根知底的资金,并且主要投到了大盘蓝筹股上,所以才有表面上的“二八现象”或者“一九现象”。因此,即使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对股市资金池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其二,我国内地股市总体上是亟待发展的市场,提高银行系统的治理水平与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不是相反。一方面,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情况,要对货币政策进行收紧或者放宽的调整;另一方面,扩大直接融资市场的比重,提高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益,是无须讨论的重要目标。 (责任编辑:郭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