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国杰 上海报道
    华安基金昨日公告,华安宝利配置基金每份基金拟分红0.93元,再次刷新基金分红记录。近期,40多只基金推出大比例分红方案,累计分红资金将近100亿元。 不少投资者自然生疑:在这样一个被基金普遍认同的持续牛市中,大比例分红意味着什么?与这些基金形成对照的是,上投摩根、汇添富等基金公司坚持高仓位、不分或少分红,两种不同的思路引人深思。
    大比例分红冲击市场
    去年以来,大盘大幅上涨,基金净值也水涨船高。不少基金早早就突破了2元净值。由于目前部分投资者存在“恐高”心理,许多基金公司通过大比例分红来降低基金单位净值,以吸引新的投资者。
    这一手法最初被一些规模较小、生存艰难的小基金采用。时至今日,分红潮正愈演愈烈。新基金往往刚度过建仓期就立即分红,而且幅度不小。
    这对持有人来说究竟是福是祸难以贸然判定。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在一个持续牛市中,如果认为有充足的难得的投资机会,仅仅为了扩大规模或者迎合持有人而分红,实在是种短视行为。这意味着基金将被迫卖出部分看好的股票,而等到持续营销筹集到资金后,基金却可能要以更高的价格把这些股票买回来。在此过程中,原有的持有人会损失部分收益,这显而易见。
    由于众多基金准备将近50%的净值分配出去,抛售股票的行为就不可避免,这一方面对基金造成冲击,一方面也可能压低自身重仓股股价,进一步伤害持有人利益。近期市场暴跌暴涨恐怕也有集中分红的因素。
    分红不是唯一途径
    对于投资者的质疑,有基金公司回应说,持有人,尤其是保险机构出于免税等考虑,对于分红有着强烈的需求,而且不少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心态很强烈,往往会先赎回高净值基金。基金公司分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基金可能会被巨量赎回。然而,上投摩根、汇添富、富国等基金公司情况表明,这些基金公司旗下的“二元基金”依然有着大量的净申购,这说明投资者的“恐高心理”正在缓解,赚钱效应、基金公司的投资者教育在逐渐改变他们的投资理念。
    同样的情形从货币基金窘迫的现状中可见一斑。就在一年前,我国货币基金还曾以2100亿的规模一枝独秀,短短一年后,不少货币基金赎回率高达70%,还因为过去对收益率的白热化竞争,不少基金存在违规行为,在大面积赎回发生后不得不自吞苦果。基金管理人甚至持有人正在为当年的狂热付出代价。而就在当时货币基金受到热捧时,上投摩根逆势发行了一只平均剩余期限仅为90天的货币基金,未投身竞争收益率的狂潮,充分体现了货币基金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的本色。对待分红潮也如是。上投摩根旗下基金仍然坚持高仓位,极少分红,旗下两只基金净值较早就超过二元,并且净申购源源不断。无独有偶,汇添富、富国目前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两家公司旗下基金业绩出众,虽然净值高企,但依然有大量的净申购资金涌入。这充分体现出高比例分红并不是持续营销的唯一途径,在市场狂热的时候,基金管理人更应体现出专业素养,身体力行,向投资者传递正确的理念,而不是一味迎合。
    分拆优于分红
    有业内人士认为,与高分红相比,分拆或许是更合理的办法。而且从首只分拆基金富国天益的运作情况来看,这一方法颇为有效。从今年7月实施分拆后至12月11日,该基金份额净值已达1.3264元,净值增长率也并未因分拆而掉队。但高比例分红对基金净值增长的影响却十分明显,有不少基金经理都对此表示不满,“按照我们基金现在的净值和仓位,如果要大比例分红净值归一,那等于要卖出组合中50%的股票,净值增长肯定受影响。”
    但是从今年7月富国天益分拆后,一直到日前,才有大成基金第二单分拆出现,不知内情的人可能以为是这一方法并未得到市场认同。事实上,分拆难产,一是由于这类创新需要与监管部门沟通,上报审批,耗时费力,而大比例分红只是常规的持续营销方式;二是此前有关部门对实施分拆是否需要召开持有人大会一事仍在斟酌。但据富国基金公司人士介绍,渠道、持有人对于分拆非常认同,他们认为分拆对于市场,对于持有人的冲击都是最小的,不少渠道甚至还积极要求富国旗下其他基金实施分拆。分拆的成功经验能否被大面积复制,还有待参与者的合力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