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大诗人李白对岁月流逝、人到老年的慨叹至今撼人心灵。是的,岁月易逝,青春难再。从少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人生如白驹过隙,你还没愣过神,岁月就提醒你,终点快到了。 现在,一个老龄社会正在向中国逼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昨日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称,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老龄化不仅存在于城市,在农村更严重。有报道指出,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都到城市寻梦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是老人,十年之后谁来种田?
从积极和乐观的角度观察,老龄化是伴随发展而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身体更加健康的必然结果。很多人说,老人是家庭和社会的财富,是联系血亲、凝聚亲戚、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一个社会对待老人怎么样,也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比如,公交车上能主动给老人让座,它可能没有太宏大的意义,但起码说明我们生活于这个社会,还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知道热心助人,关照弱者,而这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需的美好情操。
老龄化的中国,是更加痛苦呢,还是更加快乐?我们的希望是更加快乐。当然,这要看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和迎接老龄化。这牵涉到个体、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是否有所作为。在个体层面,年轻人要敬老、爱老、助老。俗话说,亲恩应该报,这句话里,不仅有感恩之意,更有责任承担。首先是对自己家的老人,然后再推及别人家的老人。用孟子的描述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虽然,今后更多的家庭将是“四二一”结构,这比小说《人到中年》中的主人公的双重压力更大了。可是,付出与承担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只有勇于付出,才能与老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种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人人都该珍惜。
在国家层面,应该建立完善各项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比较全面地覆盖了老年人生活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等多个领域。然而,距离实现这个目标,尚有漫长的路要走。就其中一个单项看,中国的社保建设已经多年,城乡劳动者还有80%以上没有纳入社保,可见现状之不容乐观和任务之艰巨。其实,社保的关键是钱,近些年社保基金屡出大案,暴露不少管理弊端,如不及时从制度上查漏补缺,养老将难以为继。
在社会层面,过去讲开发“银发市场”,要大赚老人的钱,大有不把老人榨干誓不罢休的气势。今天,这个观念当逐步扭正,并大力培育公益和慈善组织参与老龄事业。比如,为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有人曾经提出公寓化,大致是建立老年公寓、养老院、护老院、护养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相互配套、各有分工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样的机构和体系现在已有,其弊端是显然的。不少公寓开价不菲不说,给老人提供的服务更叫人不敢恭维。人到老年,需要心灵的依靠,只有回归社区,跟子女在一起,至少能经常地与子女相见,才会真正有幸福。这种把老人推向市场、类似“隔离”的做法是不人道和不负责任的。而发展公益基金和慈善组织参与老龄事业,可以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和人力,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因其非赢利性,也更具爱心和温暖,更容易让老人放心接受。
人人都会老,今天为老人多做一点事,明天自己才能多享一点福,如决策者、经营者、为人子女者都能抱着此心,认真对待老人,则虽社会老龄化,和谐却并不遥远。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