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医药板块内的并购重组风生水起。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医药行业整体不太景气,而产业集中度又偏低,因此,今后品种优先、并购做强将是发展趋势。
近日,联想并购石药集团初步敲定,而国内基础药品行业的另一龙头———华北制药(600812)又得到了荷兰帝斯曼公司的青睐。 继华润出资50亿重组华源后,S三九(000999)也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债务重组。此前,德国拜耳以12.64亿人民币收购了东盛科技(600771)控股子公司盖天力主要资产。而后有消息称,和记黄埔在前两年牵手同仁堂、重组白云山后,目前正打算收购2至3家内地中医药企业。
“小、多、低”急需改变
中信建投证券行业分析师邹新进指出,并购重组是改变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内,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以及研发能力低的一种有效途径。
有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将近90%为小型企业。2005年,国家500强大型企业中医药企业仅9家。2005年销售额过50亿元的医药企业只有3家,过20亿元的有11家,过10亿元的有55家,其数量仅为医药企业总数的1%左右。2005年我国医药行业前十名的产值之和仅相当于排名世界第一的辉瑞公司的12%。
银河证券刘彦明介绍,在我国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品种雷同现象普遍。如牛黄解毒片全国就有150余家企业生产。还有一些新产品,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重复生产以致供大于求现象也十分突出。而像维生素C等老产品因产能过剩已处于亏损边缘。
我国医药企业自身投入的研发资金一般不足销售收入的3%,远低于发达国家8%—10%的水平。邹新进认为,这是一种无奈的现象,因为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规模支撑不起发达国家式的巨额研发费用。而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96%都是仿制药。而这种状况又引发了市场竞争的恶化,使企业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限制了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
国家认证助推行业整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员郭克莎认为,政府行为在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中起着主导作用。他指出,医药制造业的国有经济比重相对较高。
国泰君安孙亮分析,目前对于华北制药和石药集团的并购重组,政府在背后推动很大。这些企业作为老国企,产品结构已经非常落后,再加上历史包袱沉重,因此通过自身的力量实现转型困难很大。而这些企业在当地又承担着很多社会责任,政府不能见死不救,所以外资也好,民资也好,政府都在积极引进。
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产业,国家认证许可的门槛很高。业内人士指出,医药制造业全面推行GMP、GSP、GAP认证,也进一步推动并购重组的进程。
目前全国已通过GMP、GSP认证的医药企业所占比例不到企业总量的50%,多数不能在规定期限内通过认证的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将选择与大中型企业联合;而具有资金、品牌、营销网络优势的企业更是“乘机”通过企业的兼并、收购,低成本地扩大市场规模。
并购有利可图
虽然医药行业今年业绩平平,但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医药市场的盈利前景依然广阔,目前世界排名前25位的制药跨国公司有20家已进入了中国,我国医药高端市场基本上都被跨国企业及其在华投资企业所占据,他们对中国医药市场很看好。
业内专家指出,对于并购方而言,只有有利可图,他们才会埋单。因此,未来的并购将会发生在市场前景好的医改题材企业和特色药企业。
根据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这一目标,未来4年,按人均新增50元的药品消费,全国9亿农民,将新增大约450亿元的医药市场空间,而这一增量将主要集中在普药领域。
刘彦明认为,在医药企业中,特色品种往往具有“消费垄断”的特征。此类企业或者具有品牌话语权,品牌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比较高;或者具有渠道优势,销售良好,因此收益增长也相对稳定。这在老字号中药企业那里比较突出。(林喆)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