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2000点,市场人士雀跃之余蓦然回首,却发现当下的市场已不复当年,其背后折射的是一系列关乎中国股市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首当其冲的是饱受争议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为贯穿其间的制度变迁轴心;其次是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核心的市场治理,此为推动市场基础性建设的制度平台;再次是受到大力发展的机构投资者, 这构成了中国股市未来的希望所系;最后就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项创新,它们是中国股市多样化转型的基石。
股改使命:解除中国股市的原罪
作为中国自有资本市场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制度变迁,股改从出生那一刻起,其使命就在解除中国股市的原罪。当年,国家为解决股市初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容量问题,而出台了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的相关硬性规定。但由此,中国股市注定自出生之日起就是个怪胎,这构成了中国股市原罪的起源。
这些"国有资产"的代理人往往不是风险的承担者,却更愿意服从大股东利益,但对大股东行为又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如信息披露不规范、短期行为、过度圈钱、忽视小股东利益等,使得代理人存在"道德风险",最终导致他们与中小股东之间巨大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这种矛盾冲突决定了股权分置的情形不可能长久维系。上述问题不解决,中国股市只有死路一条。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并于7月26日在新股发行中实施,意味着全流通的试点首次浮出水面。但很快,试点在激烈的市场反应下宣告流产。
2004年2月1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全流通"改头换面",重新迈步。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改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10天后,四家公司被迅速圈定为首批试点企业,股改大幕就此开启。
尽管争议连连,监管层还是毅然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改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股改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改业务操作指引》等数个重要文件,推动股改义无反顾地铺开。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更公开表态:股改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最新统计显示,沪深两市共有1199家公司已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总市值为4.35万亿元,占应股改总市值的95.97%。
从根本上看,已跨越两个年度的这场重大改革是为了解决中国股市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深层次制度缺陷,其用心之深、牵涉之广、难度之大、非议之多、交易费用之巨都是中国自有资本市场以来其他各项金融改革所无法望其项背的。也正因此,股改奠定了在各类改革中的轴心地位,被誉为一轮"解除中国股市原罪"的制度变迁。
市场治理: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建构
就在上市公司质量获得极大提升的同时,针对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积弊却无法一朝化解。要根本驱除这种市场积弊,唯有让改革介入到更深的市场治理层面,以基础性的制度建构来挤破市场昏聩的痈疽。这包括两个层面:上市公司治理与中介机构治理。其中,前者更被视为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的根本。
在去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召开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首次明确指出,要完善证券市场,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是根本。这为此后一系列市场治理举措定下了基调。
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生效。此举不仅为制度创新预留了空间,更重要的在于,给市场治理准备了法律环境。
之后,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对长期以来堪称中国股市"痼疾"的大股东占款问题推出极为严厉的惩治措施,有关部门同时确立了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专门的清欠小组。
在监管层的高压下,莲花味精成就了我国证券市场第一例被法院受理且审理的小股东诉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侵权纠纷案。格林科尔系顾雏军、斯威特系张杰、飞天系邱忠保、前明星电力董事长周益明等一干涉嫌掏空上市公司的资本高手则纷纷身陷囹圄。
期间,监管层先后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整肃了市场。各省相关领导则纷纷挂帅,引导清欠。到年底前,上市公司如仍未能完成清欠,对民企负责人将引入司法程序,对国企负责人则将由国资委统一处理。最新统计显示,截至11月10日,沪深两市已有320家公司全部完成清欠,52家公司部分清欠,已清欠金额合计227.54亿元,占款公司机构的治理措施也在轰轰烈烈地铺开。2003年8月,证监会召开座谈会对券商提出"三大铁律"(严禁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严禁挪用客户委托管理的资产,严禁挪用客户托管的债券),意味着长达数年的"券商综合治理"悄然开启。此后,佳木斯、新华、云南、大鹏、亚洲、南方证券等先后被撤销或关闭,闽发、北方、武汉、甘肃证券等则遭到托管。
期间,证监会相继发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指引》、《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一些协助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等也受到应有的惩处。
机构投资者:中国股市的希望所系
在国外,机构投资者一直是资本市场的投资主力,尤其是发达国家,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总量超过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证券投资基金成为信托理财的主要形式。但国内,由于长期以来股市高度投机的存在及投资者风险意识的偏低,加上前几年基金黑幕的频发,导致了散户竟而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投资群体。
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鼓励合规资金入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作为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宣告机构投资者的"江湖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此后,证券投资基金迅速发展壮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试点也稳步推进。
去年2月17日,保监会与银监会联合下发了《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试行)》和《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大大拓宽了股市的资金来源。三天后,央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又共同推出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由工行、建行和交行参股设立的基金公司首募规模达到100亿元,成为2005年最吸引市场眼球的事件之一。
与此同时,证监会还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直接投资股市的政策,"三金"入市进程不断加速。"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实践都表明,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有一支实力强、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证监会主席尚福林11月14日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的表态彰显了监管层将扩大机构投资者规模的决心。"目前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约占流通市值的比重为30%,机构投资者逐步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力量。"尚福林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轮大牛市行情中,机构投资者确然已如尚主席所言,成为推动股指上扬的主力。包括钢铁、电力和石化等指标蓝筹股之所以在近期屡掀炒作旋风,显然是因为机构投资者的竭力追捧。后者为在明年股指期货推出前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同时也为了在即将实施的融资融券中能有所作为,向大盘蓝筹股进入全面冲刺。
至此,中国股市的投资群体完成了一轮"乾坤大挪移":在经历了大户时代、庄股时代、券商时代和基金时代的洗礼后,中国资本市场正阔步迈入机构投资者时代。以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后者极有可能开创中国股市的未来。
市场创新:股市结构的多样化转型
市场创新首先体现在产品创新上。配合股改而推出的权证产品是去年中国股市的一大亮点。由于初期的制度缺陷,由宝钢权证带来的投机风也引致不少诟病。为了使权证交易更趋理性,上证所在武钢股改引入蝶式权证后推出了至今仍受争议的权证创设机制。此后,股改公司对权证日渐倾心,万科、新钢钒、白云机场等相继推出包含权证的股改方案。
除权证外,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股票期货等其他金融衍生品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设计。前不久,中国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正式挂牌,股指期货明年推出的时点也已确定。与此同时,交易所还在积极研究"T+0"、备兑权证等一系列创新设计。
而对创新类券商来说,自从去年获准发行集合理财产品,今年又将获准"试水"融资融券业务。市场的参与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跨越了昔日的阴霾,走上了自新之路。
作为上述市场创新的配套行动,上证所、深交所还在市场监管、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尝试,推出了ETF套利机制、大宗交易双向报价业务,发布了两市统一指数沪深300指数、中小企业板指数等。
尽管如此,在中国这样一个既先天不足、又发育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制度通衢上迈出的任何一步都意味着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及与既得利益的博弈。而最近5年来发生的这一连串制度变迁显然已跨出了最艰难的一步,并成功地让中国股市"凤凰涅槃"。从这个意义上讲,昨天的2000点在中国股市的历史坐标中既不属于过去,也不代表现在,而是预言着未来! (责任编辑:郭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