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冯 华
解读人:农业部副部长 张宝文
供需关系偏紧将长期存在——目前产需自给率在97%左右
我国粮食生产在2004—2005年累计增产1000亿斤以上的基础上,今年还将继续获得丰收,可以说,在国家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粮食生产已得到了快速恢复。 虽然目前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
目前我国的产需自给率大体在97%左右。但从品种看,玉米产需基本平衡,小麦、水稻供求偏紧,大豆存在较大缺口;从消费用途看,口粮消费有所下降,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明显增加;从长远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等影响,产量大幅增长的难度较大。而随着人口增长,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因此,我国在粮食安全战略上必须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供给的方针。制定《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规划》提出的近中期粮食发展的战略思路是:始终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方针,围绕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聚集多种资源,以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核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粮食生产重心正发生变化——呈“北粮南运”、“中粮西运”态势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重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省份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从粮食盈余或基本自给状态逐渐变为粮食大量调入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仍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之一,但其盈余量也在逐年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源供应地;西部地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粮食生产能力降幅虽然不大,但退耕户的细粮消费量明显上升,小麦、水稻的需求量增加。
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因此,要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今后粮食生产的发展必须重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在确保口粮供给的前提下,注重解决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
另外,供求结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趋于增强。近20年来品种间、区域性的粮食供求结构失衡已成为粮食供求矛盾的主要特征。从消费结构看农村口粮消费在较长时期内仍会占较大比重对于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依然较大。
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力布局——全国粮食生产区域分为4个区
为了适应粮食生产区域重心的变化,科学谋划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显得尤为重要。按照耕地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现实生产能力、商品粮供给水平和未来可挖掘的潜力,《规划》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域划分为4个区一是优势主产区,主要覆盖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9个优势区域,以及优势区域以外的大多数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二是潜力提升区覆盖部分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以及大多数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三是稳固发展区,覆盖优势主产区和潜力提升区以外具备粮食生产能力的所有县(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生态建设区等。四是战略储备区,《规划》提出优先谋划新疆的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重点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推进抗逆品种培育和旱作节水技术的研发与储备,为适时开发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