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学里流行着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缩略语——“迎评”,就是迎接教育部进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该制度建立于2003年,5年一轮,592所本科院校将接受评估。
这个迎评工作确实轰轰烈烈,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将于2007年10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为此,今年3月成立校教育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评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8月底到9月初,学校分别在中层干部和院系本科教学负责人的范围内进行了评估工作动员和工作研讨。学校也设立了专门的教学评估办公室,抽调专人具体协调全校各项评估准备工作。12月初,学校又召开全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动员大会。校长顾秉林作了“重要讲话”,就做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教育部官员及大学校、院长们已经向人们反复讲述了教学评估的目的,就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或者用教育部部长的话说,“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
这话听起来十分正确,但仔细想来,似乎有点问题。举个例子,“商务部组织的产品质量评估是提高商品质量的关键举措”,听了这话,大家肯定会哄笑起来。很久以前,政府举行过名目繁多的质量评估活动,但那个时候的商品质量似乎从来不见提高。到了现在,大概只有教育部的官员们还相信“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逻辑——或许他们自己也不相信。
原因很简单:一般商品与服务领域好赖都有了点市场化,或者说,不完全受政府的控制,惟有教育部门仍然保持着一套完整的行政化管理体系。科层官僚制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上面布置工作,下面具体执行。下级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不能自作聪明。而上级总迷信自己永远正确,而下面的人永远都在偷懒,必须想出各种办法来考核、督促下级。好在这个体系又有一种争宠机制,十分便利上级激励下级:因为这个体系具有表面上的平等,每个人都有提升的机会,而提拔的权力始终掌握在上级手里。因此,上级的管理工作说起来其实非常简单:举起一只胡萝卜,下级就会拼命地去争抢。
目前的地方政府间为了增长的竞争就是因此而起的。上级政府以一个地方的GDP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为主要指标考核官员。由于升迁对于个人的命运十分重要,各级官员就挖空心思甚至不惜代价地投入到创造好看的GDP和财政收入的竞赛中。
教育行政部门也是这样管理大学的。大学里每个职位都是由行政上的上级任命的,而每个职位都代表着享有某种资源或特权的机会,因而,所有人都按照上级的指挥棒乱转。不管上级以什么作为考核指标,最终都会被从政府一直延伸到大学内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一级一级地放大,一直到变成闹剧。
怪谁?简单地责怪大学弄虚作假毫无意义。评估本身或许也没有错。教育部官员就说了,从国际上看,评估是世界许多国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并且越来越重视评估,把评估看成是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世界上可能确实有很多国家都在搞评估,但大概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国家把评估搞到中国这样邪门的程度。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评估都是非官方的。即使评估结果是提供给官方的,评估本身也肯定是独立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在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生产领域,政府已经不再搞什么质量评估、评优活动了——即使还搞也纯粹成了敛财的门道;但没有政府的评比、监督,我们仍然得到了质量越来越好的商品和服务。因为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评估、检查、督促机制。最妙的是,在接受这种评估、检查时,企业家不用花时间、精力去讨好上面来的人。企业家也不会去造,因为这除了骗自己没有任何用处。
因此,假如教育行政部门真想提高教育质量,办法其实很简单:让大学获得自由,成为独立的教育服务竞争主体,让其独立地面对劳动力市场的评估、检查、督促,这比什么都管用。迷信评估,其实是掌握行政权力者迷信自己,并且迷恋自己的权力。 (作者系知名学者)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