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战略对话
12月14~15日,中美首次举行战略经济对话。中美所达成的美国应该提高储蓄率、中国应提高内需,无疑也是解决世界经济失衡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认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达成的这一共识?
罗纳德·麦金农:通过汇率的大幅变动来减少赤字并非福音。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发表《美元的价值》(《华尔街日报》,12月14日)一文。麦金农认为: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只是反映了美国支大于收入这一事实,也可以说反映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家庭极低的储蓄率,无法为美国目前处于适中水平的投资提供足够资金。因此,消除美国贸易赤字的首要任务,是降低美国的结构性财政赤字,通过税收减免等奖励措施鼓励美国家庭增加储蓄。要使这一调整过程顺利进展下去,必须双管齐下才行。拥有高额储蓄以及巨大贸易顺差的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日本(也包括德国和众多产油国),必须在美国纠正寅吃卯粮局面的同时,努力增加自己的国内消费。这种双管齐下来纠正国际贸易失衡状况的做法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能更好地稳定全球经济。美元汇率的大幅变动对实现这两个目标既非必要也非福音,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大幅下降无法纠正美中两国的储蓄不平衡现象。但它却很引发一轮货币不稳定潮,导致中国出现通货紧缩。
梅新育:美国知识产权法规纰漏也很多。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发表《理性看待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人民日报》海外版,12月15日)一文。文章认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一个协商的场合,在这个场合,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议题是美方向中国提出的热门议题。可以肯定,在这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后,肯定会有人借机炒作人民币汇率问题。同样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改变不了基本面。我们没有办法不让别人炒作,但可以让自己理性一点,不受那些投资银行的忽悠。就知识产权等议题而言,其中固然有合理成分,但不合理成分也相当多:一些美国企业和机构对中国商标、传统知识、遗传资源等方面知识产权肆意侵犯,用无效专利向我们索取高额专利费……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美国知识产权法规纰漏之多,以至于包括IBM在内的不少美国企业也对之啧有烦言,主张美国在这方面向中国学习。
关于金融结构改善
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即将召开,关于金融结构的改善、金融支援农村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
林毅夫:改善金融结构、解决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是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重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刊登中心主任林毅夫《关于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改善金融结构的建议》(12月15日)一文。林毅夫认为:2006年金融工作会议是在WTO过渡期已经结束、外资银行在经营人民币业务上享有国民待遇、中央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之后召开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应该把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完善金融结构作为这次会议的主题之一。经过1997年第一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来近10年的努力,现在四大国有银行和股票市场的改革已基本到位,除了因应进入WTO后过渡期,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将会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新的竞争压力,需要继续完善现有的银行、股市等金融机构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竞争能力外,推动地区性中小银行、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改善我国金融结构,以较好地解决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应该是今后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工作重点。
计承江:完善和规范民间融资功能,探索民间借贷转化为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计承江发表《金融要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杠杆”》(《中国金融》2006年第22期)的文章,认为应完善和规范民间融资功能,逐步探索将民间借贷转化为农村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方式。文章认为:从近期看,应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构建适应农村多样性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形成多方支农投入合力、加快研究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政策;从中长期看,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的作用、发挥保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完善邮政储蓄机构贷款功能;完善和规范民间融资功能,要逐步探索将民间借贷转化为农村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方式,提高农村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缓解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生存发展能力,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以此带动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民间资本的使用效率。
关于粮油价格
《瞭望》:粮食供求格局面临大考。针对近来全国各地粮油价格全线恢复性上涨,近期《瞭望》杂志发表《新一轮粮油价上涨背后:粮食供求格局临大考》一文。文章指出,这轮“增产涨价”现象耐人寻味,或许预示着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乃至粮食市场格局将出现一些重大变化。
文章分析认为,按照价值规律,产量增长也将导致价格下降。造成如今粮食“增产涨价”反常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产生的“托市”作用。该政策的实施使大量粮源被国家控制,虽然产量增加了,但市场供应量不增反减。其次加工业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市场拉动等因素造成国内粮食的消耗量增加。
文章指出,以最低收购价政策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化道路,正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在较长时期内,中国粮食产销可以维持目前这种“农民可接受、市民能承受”的“紧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中国粮食市场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也面临全新考验。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粮食供求的变化趋势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固然重要,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包括与此相关的粮食物流体系、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更为关键。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