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导邮储银行发展的各种设想均各有利弊。如今,问题的核心在于对邮政普遍服务的公益角色与盈利角色难以进行科学的划分与量度。
在国家邮政管理局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相继挂牌之后,整个邮政体制改革只待邮政储蓄银行的转制开业。 而最新的报道却显示,时至今日,邮政储蓄系统无论在人才储备、运营系统还是网点改造方面,距商业银行的标准相去甚远,年底前挂牌营业几无可能。(12月14日《东方早报》)
当前,邮储银行的股权结构、管理归属、职能定位等问题再次成为邮政改革的瓶颈。从目前的情况看,未来的邮政银行将有三种可能:其一是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下属单位续存;其二是受银监会监管,成为独立的商业银行;其三是成为立足于农村业务的准政策性银行。而无论最终确定的模式是哪一种,都对既有的邮政业务政企分开的细则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期以来,“只存不贷”的经营模式使邮政储蓄坐拥巨额无风险利差收入。据统计,至2006年底,邮政储蓄自主运用的总规模将从2005年底的约4800亿元飙升至约8000亿元。从本质上而言,其巨额利差源于政府变相财政贴补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目的。由于利差收入占邮政系统总收益的30%左右,对此邮政系统不可轻易舍弃。若储蓄业务继续从属于邮政系统,不但能将巨额利差用于弥补邮政普遍业务的亏损,减轻行政补贴的负担;而且邮储银行还可以继续依托国家邮政总局网点而生存。否则,若投入巨额成本重新构建网点,将可能导致储蓄银行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
但是,如此一来,未来的邮储银行将失去商业独立性,在财务和管理上依然与邮政其他业务打统账,不利于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运作。一旦原有转存央行的模式彻底打破后,邮储银行将没有动力与其他商业银行积极竞争,最终可能导致坐吃山空的不良后果。
如果邮储银行完全商业化独立运作,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能够更加激发邮政银行业务的经营活力,凭借长期以来积累的资产规模,使其有可能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原有以邮政储蓄利差弥补邮政普遍业务亏损的模式将会打破,而新平衡的建立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面对普遍服务业务亏损的资金缺口,如何贴补,是否动用邮储银行的盈利来贴补,邮储银行能否独善其身,尚存变数。
有银监会人士表示,新成立的邮储银行应发挥网点优势,侧重于经营农村地区的存款和贷款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把从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以贷款形式发放到农村,在农村等相对贫困地区形成合理的资金流,以激活当地经济。这意味着,银监会单方有意促使未来的邮储银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这种设想固然解决了以往邮政储蓄在农村大量吸储而不借贷而被称为“抽水机”的问题,但是如果人为规定邮储银行定位服务于“三农”,将使其更多地扮演准政策性银行的角色。那么,由该银行公益性角色所引发的亏损和投向不合理等问题,一方面与商业银行的性质冲突,另一方面最终又需要财政支持,带来了新的行政负担。
可见,目前主导邮储银行发展的各种设想均各有利弊。如今,问题的核心在于相关部门的意见分歧迟迟难以达成一致,对邮政普遍服务的公益角色与盈利角色难以进行科学的划分与量度。这些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将最终决定邮储银行的模式定位。
□马红漫(上海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