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T公司系列调查报道之一生产经营停顿、重组困难重重
    临近年末,许多投资者总是对*ST公司的重组扭亏抱有幻想。尤其是今年股改大背景下,更是寄望这些趴在地板上的公司借助股改+重组,股价能够一飞冲天。 本报记者近日奔赴沈阳、牡丹江、深圳和广州,实地走访了五家S*ST公司,将其真实面目呈现给投资者。本报开辟“S*ST公司系列调查报道”栏目,今日刊出的是第一篇。
    本报记者 高建锋
    年关大限将至,市场对S*ST公司扭亏动作颇多遐想,导致近期S*ST板块成交活跃、股价波幅加大。如S*ST丹江(600173)最近连续五个交易日涨停,S*ST大通(000038)最近两个交易日涨停,S*ST商务(000863)、S*ST合金(000633)昨日均封于涨停板,S*ST华龙(600242)也止住了前日的跌势,昨日上涨0.60%。
    但据本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部分S*ST公司基本面并无实质改善,而市场寄予厚望的资产重组也面临重重困难,因而明年暂停上市已成定局,投资者应注意风险。
    基本面无实质改善
    目前沪深两市S*ST公司共有58家,其中深市31家,沪市27家。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有关规定,上述公司2006年审计结果继续亏损的,将被暂停上市;在被暂停上市后,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07年年报或2007年报显示继续出现亏损的将被终止上市。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很多S*ST公司生产停顿,主营业务陷于瘫痪,盈利能力严重退化。即使有些公司依靠冲回减值准备、政府补贴等会计手段扭亏为盈,明年随时有可能重返亏损的泥沼。
    从本报记者实地调查S*ST丹江等5家公司的情况来看,生产停顿、负债累累、大股东及关联方资金占用几乎是它们的通病。
    以S*ST丹江为例,由于“资金紧张、材料储备不足”,公司生产自8月份以来一直断断续续,目前五条水泥生产线都已全面停产。同时公司债务沉重,欠电费、工资、银行利息和原材料款等超过1亿元。而控股股东牡丹江水泥集团以其拥有三宗土地的使用权抵偿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除了能减少S*ST丹江在可预见未来的租赁费用外,并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更不用奢谈用它来扭亏了。
    除此之外,公司管理不善、治理结构不透明更令人担忧。如S*ST大通前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峰上任仅三个月后,即开始频繁实施债务担保并向投资者隐瞒一切消息,最终导致公司目前牵扯多宗重大担保案,高层变动频繁。
    而一家S*ST公司披露的投资者联系电话一个月来一直没有人接听,其负责人甚至反问前去采访的本报记者:“我们上市公司有接受你们媒体采访的义务吗?”而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自上市以来一直没有和控股股东真正做到经营分开,因而沦为大股东谋利的工具。
    资产重组困难重重
    涨停,跌停,再涨停,再跌停。二级市场上,随着重组传闻的突如其来和戛然而止,S*ST公司股价时而一飞冲天,时而急转直下,而投资者的心情也如过山车一样起伏跌宕。
    相对于*ST公司,很多S*ST公司纷纷被市场寄以股改+重组的期望。但事实上,投资者的这种期望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据本报记者了解,S*ST华龙2005年报出巨亏6.39亿元,重组工作目前也看不到一丝希望。
    分析人士认为,一般S*ST公司经营情况糟糕,普遍出现巨额亏损,并且或者负债累累,或者陷入担保圈,或者诉讼缠身。此外,重组工作还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意志,很多有意重组的战略投资者纷纷望而却步。
    如S*ST商务2006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资产总计近6.3亿,负债总额近10亿,资本负债率相比2005年依然高居不下,公司近几年一直面临着资金紧张和财务费用巨大的困境,至今仍未改观。由于大股东和光集团自身难保,S*ST商务只能依靠战略投资者避免退市,但谁愿意来承担如此高的债务和面对接连不断的诉讼呢?
    目前,S*ST丹江和S*ST大通均已成功通过股权转让更换了实际控制人,但如果新老板不舍得花本钱为公司输血,并解决一系列根深蒂固的老大难问题,两家公司能否脱胎换骨还是未知数。考虑到恢复元气耗时很久,也许进行资产重组,置入盈利的资产是其在短期内扭亏为盈的唯一途径。
    但问题在于,目前离年底只有10多天,即使现在签署资产置换协议,按照有关规定,审批程序也要走两个月,根本来不及。因此,两家公司明年5月之前公布的2006年年报必然亏损,而此后被暂停上市将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在众多市场人士看来,投资S*ST公司犹如一场“赌博”游戏:胜则获利丰厚,败则血本无归。而S*ST股在重组过程隐含巨大变数,投资者应仔细甄别,而不宜盲目跟进。(中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