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大,雨点也大”。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查处腐败官员毫不手软,可以说是2006年反腐败的最大特点。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反腐亮剑省部级,屠龙斩蛟快民意”。
中国网络媒体经过非科学统计手法,通过媒体曝光案件“评选”出了十大最臭名昭著的贪官。 上榜的有:安徽原省委副书记王昭耀,原海军副司令员王守业,广东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原所长罗耀星、广州市胸科医院原院长罗一鲁(并列),原湖南郴州市副市长雷渊利,安徽省原卫生厅副厅长尚军,湖南郴州原市委书记李大伦,安徽省原卫生厅副厅长尚军,河南上蔡原县委书记杨松泉,新田县教育局原局长文建茂,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等。此外,还有最近落马的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
由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局长祝均一被揪出起,卷入上海社保基金案牵涉落马的高官中,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的突然下马,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对此,新华网评论指出,“只要是有公权力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腐败,清水衙门也要认真反腐。反腐败不能留死角,对公权力要展开全方位监督,特别是要斩断各公权力部门之间的利益交换。”从根本上讲,我们不是为了反腐败而反腐败,腐败之所以滋生不绝,根本还在于权力的不透明,如果我们的制度设计能让公权在民众监督下运行,腐败自然绝迹。
今年6月,负责建设、国土房管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规划的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因生活腐化堕落被免去职务。刘的被免职,有两个信号耐人寻味,一是理由之简单,“生活腐化”等多属于“印象”的原因,在本次却成为一名副部级干部被免职的主要理由;二是处理之迅捷,6月9日,刘还出席北京市第12届运动会组委会成立大会,并任组委会主任,仅仅两天后,就被免了职。论者认为,采用如此理由、而且如此迅捷地对一名副部级干部作出免职处理,尚属首次。这样的处理方式,或是今后反腐工作将全面调整思路和做法的一个信号。不管今后立案查处的结果如何,有了问题,先拉下马再说,免得掌着大权误国害民。
2006年,在一个个高官巨贪被揪的同时,一个有关反腐败的声音也格外响亮。2006年第18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8月在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摘要。吴官正指出,纪检部门要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要深挖腐败分子,震慑腐败分子,让他们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后悔莫及。这番表态,将治贪惩腐的方式由过去比较简单的平面化,一下子丰富“立体化”,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多重打击并进。过去的贪官,寄希望于自己贪一把,即使人进去,还有财产留后人,“立体化打击”让这一幻想彻底破灭。
在任何时候,反腐败都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今年年中,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展望未来,虽然我国今年在国际上的腐败指数排名略有进步,但反腐败任务仍然艰巨。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重大对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指出,目前已查处的腐败案件中,有60%至70%的大要案是通过群众举报发现的。这个数据令人担忧。在现实中,作为普通群众,真能掌握“问题领导”确凿证据的,可谓相当之难,同样,群众在直接知道领导干部腐败的几率和数量上,也是极少的。由此不难推知,有多少腐败案件尚未浮出水面。根据2005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并在5年内出台《反腐败法》。希望相关制度的完善,能够更加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腐败、惩治腐败和震慑预防腐败。
政治清明,方有社会和谐。2007,我们期待更多贪腐分子被揪,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希望腐败分子越来越多,此话的意思是,既然现实中存在腐败现象,我们就要让腐败分子“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后悔莫及”,看谁还敢前腐后继。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