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规模倒逼管理体制改革
本报记者 周平 石朝格 北京报道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已进入倒逼阶段。
考虑到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央行通过发行基础货币购买来的负债资产,不能无偿划拨,为此,如果成立专业化投资公司,有可能主要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之后向央行购买外汇的方式进行投资。
改革管理体制刻不容缓
在外汇储备规模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并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的背景下,改变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已刻不容缓。
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不仅带来了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及更为泛滥的流动性,并给国内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成为我国对外经贸摩擦中的一个焦点。
但另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增多,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国家经济实力,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可以用它做很多过去做不了的事情。因此,通过何种途径拓宽外汇储备的运用范围,成为2006岁末热门话题,也注定将成为2007年吸引眼球的那只“靴子”。
自2002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呼声渐紧,我国的外汇储备随之开始飞速增加。短短5年间,外汇储备从2864亿美元增长到突破1万亿美元的规模,增长了7000亿美元之多。
随着储备的高增长,外界开始担心,大部分外汇储备用于购买收益率相对不高的美国国债,面临贬值风险。
实际上,为了拓宽外汇储备的用途,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进行一些试水:如600亿美元注资国有商业银行、与周边国家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国内商业银行进行货币掉期交易等方面。
但这仍是杯水车薪,面对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的新形势,如何更有效的运用外汇储备资源,将外汇储备运用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成为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近来,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为此出谋划策,有的建议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有的建议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的建议购买原材料等等……可谓众说纷纭。
对此,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早就明确表态,外汇储备是由央行拿基础货币购买得来的,其他机构要用外汇储备,必须拿人民币购买,不能无偿划拨。
外汇储备的使用还要避免在国内二次结汇,否则这部分外汇最后还是回到央行,重新变成基础货币投放。更有专家提醒说,现在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很好,但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将来应付形势逆转的需要要留有余地。
其实,外汇储备作为国家储备,其最终运用主要是用于国际支付、稳定汇率等方面,是否可以用于一般建设项目等,就必然要求其脱离储备资金的性质。
呼唤专业投资公司管理
面对外汇储备的特殊性质,在如何运用上,越来越多的专家倾向于:应该向新加坡的GIC(政府投资公司)模式学习。
1981年5月,新加坡成立专门的政府投资公司,专司外汇储备的长期管理。与此同时,固定收入投资和外汇流动性管理保留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目前GIC管理的储备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近年来,一些拥有高额外汇储备的政府,比如马来西亚和韩国,都仿效新加坡的投资管理模式,纷纷建立本国的政府投资公司。
不过,在学习借鉴GIC模式的同时,如何真正从体制上学到外汇储备管理的经验,更值得注意。业内人士介绍说,在GIC的运作模式中,主管部门不管公司的具体经营,只管业绩,要求其年底不少于一定的回报等。因此,如果要借鉴GIC模式管理外汇储备的话,在管理体制上就要有突破,要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有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
有专家称,考虑到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央行通过发行基础货币购买来的负债资产,为此,如果成立专业化投资公司,将主要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之后向央行购买外汇的方式进行投资。这将为我国提供新的调控工具。因为,专业化投资公司的人民币债券和央行现在发行的央行票据一样,可以起到回收基础货币的作用,这无疑可以在不增加央行资金压力的前提下回收目前过剩的流动性。此外,投资公司在财务上必须与央行彻底分离,其外汇储备运用也应当坚持主要在海外使用的原则,这样才不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压力。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