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个头都差不多,中等城市纷纷“陷进”周边大城市经济圈——
区域经济观察)
本报记者 何聪
沿江城市群“一轴双核三带”产业空间布局图
没有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个头都差不多……
宣城、黄山靠近杭州,皖北比邻徐州。
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4城市则被最近出笼的《南京都市圈2006—2010五年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纳入圈内。
中等城市纷纷“陷进”周边大城市经济圈,受到辐射和影响,甚至“挤压”城市腹地,一直被认为是安徽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缺憾。
怎么办?
多轮驱动、分兵突围。
针对省情特点,安徽提出“融入长三角,依靠高科技,开发两流域(长江、淮河),唱响黄(山)梅(煤)戏”发展方略,积极主动接受周边大城市的辐射和影响,逐步壮大自己的城市群。
要突破“城市群之围”,还得初步形成以“省会合肥经济圈”为主,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南北两翼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实现腾飞。
沿江城市群 充当崛起“先锋官”
长江黄金水道流经安徽800里,被安徽人亲切地称为“皖江”。
早在1990年,安徽在沿江各省中第一个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共舞“长江龙”的决策。
如今,翘首东望,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形成了“苏锡常”、“宁镇扬”、“杭嘉湖”等若干个地域相连,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互补协作的城市经济群,成为呼应龙头的侧翼。
眼看着长三角迅速崛起,安徽舞好“长江龙”的期望也越来越迫切。于是,沿江城市群顺时应势地逐渐浮出水面。其规划范围是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巢湖、宣城、滁州8市及所辖29县(市)。
到2005年末,这八个地区生产总值2261.6亿元,占安徽全省的42.1%。其中,马芜铜宣4市以占全省5%的国土面积和7.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20.4%的地区生产总值和26.7%的财政收入,并已初步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城市群。
由于沿江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因此政府对其期望和定位也不比寻常。在多个场合,省委书记郭金龙给沿江城市群的定位是:全省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对外开放的门户。
众人拾柴火焰高,随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焦于此,沿江城市群的利好消息也不断传来。今年4月15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就已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皖江城市带,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而历经两年的编制,依托16年皖江开发的“根基”,《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也在今年正式出台。
安徽省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傲兰表示,这意味着安徽将选择以沿江城市群作为突破口,充当崛起路上的“先锋官”。
东向昂龙头 区位对接长三角
桥头堡、突破口、先锋官……它们给沿江城市群带来关注的同时,也带来不少压力。
如何让期望变成现实,如何发展?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综合处负责人介绍说,“十一五”期间,皖江岸线资源开发将作为皖江开发的重点之一,建设临江产业密集带和沿江港口群。
而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也将重点发展。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芜湖的奇瑞轿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和新型建材,安庆的石化,池州的旅游和建材,无一不是优势产业。依托优势,继续发展,形成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等重点产业集群的目标并不遥远。
“定位不是空想。” 铜陵市常务副市长于勇对此也颇有信心。如今,皖江城市带区域内的经济交往、人员交往、社会分工比较明显,而且,在皖江城市带已经建立了人才的流动体制,相互分工的工业体制也已经初步显现。
作为皖江龙头城市,芜湖、马鞍山、铜陵更是先行一步,在2005年编制成功《芜马铜城市群规划》。
安庆,虽是800里皖江的“龙尾”,却也雄心勃勃。
市委书记韩先聪说,“虽是龙尾,实为龙头。”当下,安庆正依托长江巨龙,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在长三角制造业西移的浪潮中,安庆将努力成为制造业西移的第一承接地、服务“吴楚”两个方向的商贸物流和信息集散地。
在沿江城市群的发展路径上,王傲兰认为,紧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应更好地发挥出来,积极承接长三角和国外的产业转移。同时,城市间必须构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重大产业,才能与长三角融为一体。
“金角”带“银边” 江淮腾飞战“天元”
棋局如战局,世事亦如棋!
安徽省政协委员李益湘教授就曾把安徽经济发展格局比喻成一局围棋。
围棋素有金角银边,开局要先抢占边角,决战中腹之说,“天元”的位置至关重要。沿江城市群和以“两淮一蚌”为主的沿淮城市群就是金角银边,省会合肥无疑是安徽经济格局中的 “天元”、中腹。
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是安徽经济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发展以淮南淮北和蚌埠的“两淮一蚌”为中心的沿淮城市群,才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走活“银边”的关键。对此,高层的思路也非常明晰:依托资源禀赋,提高资源就地转化水平,全力建设“火电三峡”,煤化工基地,发展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生物制造产业,是沿淮城市群崛起的基本路径。
“天元”合肥也正在逐步提高辐射带动能力,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3.6亿元,占全省的15.9%。同时,初步形成包括合肥市区、长丰县等4市6县在内的“省会经济圈”。
依托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合肥喊出了“工业立市”的口号,力图通过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等8大产业来逐步扩大“合肥经济圈”的辐射范围,使合肥成为安徽省核心都市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向西辐射的重要门户、以科教文化型为主要特点的城镇群的长三角次级中心城市,它的辐射带动能力将决定江淮大地最终能否崛起。
沿江城市群充当先锋打通“东向通道”、盘活沿淮城市群攻克安徽发展难点,随着合肥辐射带动能力的不断增强,“一主两翼”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完善。
破解周边“城市群之围”,安徽已出发!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