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股改基本完成,清欠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至此,实现全流通的资本市场将为资源优化配置贡献应有的力量
    本报记者 张德斌
    随着股改和清欠两大“战役”临近落幕,一个全新的资本市场即将呈现在国人面前。 这是一个全流通的市场,这是一个上市公司质量全面提高的市场,这是一个真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这个市场能够顺利诞生,股改和清欠功不可没。
    股改投入多般利器
    作为国务院高度重视的资本市场制度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虽启动于2005年,但奠定胜果的决定性阶段却在2006年。
    多数公司的股改在今年完成。两市应股改的1343家上市公司中,在2005年内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的有426家,占公司总数的31.7%,股改市值占比为34.1%。而截至目前,两市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已多达1248家,占公司总数的92.9%,股改市值占比达96.4%,未股改公司已不足百家。
    “大块头”、“硬骨头”、“钉子户”的股改多数是在今年进行的。在应股改上市公司中,占市场权重最大的中国石化于今年8月进入股改程序,并于9月29日实施股改方案。中国石化完成股改,一举将未股改公司市值占比缩减至10%以下。
    ST类上市公司的股改,由ST建峰于去年10月首先破题。截至去年年底,进入股改程序的ST类公司仅9家;而今年以来截至12月18日公布的第62批股改公司名单,进入股改程序的ST类上市公司已多达93家。
    高层对股改的高度重视,是这一重大制度性变革能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今年年初,在国务院向各部委下发的《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中,“年内基本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作为证券工作的一项具体要求被明确提出来。
    以创新思路解决股改中遇到的问题,是股改成功的重要基础。在多数公司采用纯送股或送现金对价方式的同时,一些公司在股改对价支付方式上不断创新。除权证外,以公积金转增、缩股、股份回购、资产重组等作为股改对价的公司屡见不鲜。
    为推动股改迅速进展,监管层使出了再融资这把“撒手锏”。股改于去年5月启动以后,A股市场IPO、再融资被全面叫停。今年5月,随着华联综超定向增发的实施,再融资向已完成股改的公司开闸,但未股改的公司以及股改工作滞后的地区则与再融资无缘。
    未股改的公司不仅不能实现再融资,而且面临日益边缘化的危险。今年“十一”之后,沪深两家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股票简称前的标记进行调整,已完成股改的公司取消“G”字头,未完成股改的公司加注“S”字头。根据《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交易所还可能对“S”类公司的交易制度作出必要调整。
    “清欠”祭出两大法宝
    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一直是阻碍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片“冻土”。今年以来,随着股改进入“深水区”,这片“冻土”也在监管层的强大攻势下土崩瓦解。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30日,两市共有325家上市公司完成了“清欠”工作,56家上市公司部分完成清欠工作,合计清欠金额256.71亿元,占所需清偿资金总额的52.38%;同时,两市共有17家上市公司以股抵债和以资抵债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进入清欠程序,金额合计22.89亿元。
    “有形之手”强力介入,是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问题的一大法宝。2005年11月,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其中特别指出,“对已经侵占的资金,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股抵债、以资抵债等方式,加快偿还速度,务必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
    今年9月16日,温家宝总理再次对清欠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有关方面积极配合,抓紧解决清欠问题,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落实总理批示,中国证监会作出了“奋战80天,坚决打胜清欠攻坚战”的具体部署。
    在国企控股上市公司“清欠”工作中,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不可或缺。不久前,宝硕股份5.35亿元资金占用黑洞曝光后,当地国资委随即表态,宝硕集团无法偿还的缺口部分将由地方政府承担,并调度其他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以完成清欠。在两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清欠”过程当中,政府参与“埋单”的情况相当常见。除了直接“埋单”外,有的地方政府采取出面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做法,借重组解决资金占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清欠”工作中引入司法力量,是今年“清欠”工作的另一大法宝。今年6月29日,《刑法修正案(六)》公布实施,为司法介入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创造了法律条件。《刑法修正案(六)》规定: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公安部等八部委就上市公司清欠问题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公司的清欠督导工作,逐家研究解决方案,逐一落实。公安部第一次作为发文部委之一出现在与“清欠”相关的文件中,使“清欠”的强制性色彩愈加浓厚。
    创新市场精彩纷呈
    建设新市场,需要新思路。今年以来,在大力推进股改与“清欠”工作的过程中,监管层与市场各方锐意创新,使全流通市场在诞生之初就精彩纷呈。
    全流通市场的建立,使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趋于一致,从而使大股东行为发生了180度转变。青岛海尔前不久披露称,海尔集团和青岛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诺从今年10月1日起,免收青岛海尔的商标使用费,青岛海尔此后可以无偿使用“海尔”商标。而据披露,2005年度青岛海尔向海尔集团和海尔投资上缴的商标许可费为6370万元。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对上市公司大伸慷慨之手,秘密在于这样做更合乎海尔集团自身的利益———在全流通市场上,大股东持股的价值同样可以用市值来衡量,而上市公司业绩上升带来的股价上涨,可以给大股东创造更大的财富。
    证券市场从股权分置时代迈入全流通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从送股、送现金到以公积金定向、转增缩股、股份回购、资产重组及发行权证支付对价,是股改对价支付方式的创新;从以现金清偿、资产抵债到以股抵债、股份回购注销、承债式重组,是“清欠”手段的创新。一切都在向人们昭示:我国证券市场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个市场的精彩之处将让人目不暇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