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从8月上旬大盘完成探底后一路上攻,在大盘蓝筹的带领之下,上证指数4月的时间完成了45%的涨幅,从1541的低位开始一路上攻至2244点(12月13日),2001年2245点的高位唾手可得。
然而瑞银一则沽空银行股的报告在其间引起了银行股的大幅回调,于是A股定价权的争论再次成为市场争论的热点。
银行股定价权之争
此轮定价权之争缘起于瑞银的一份沽空银行股的报告。
11月23日,瑞银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银行股:转向谨慎》的报告,报告称,“中国银行股的估值已充分考虑到2007年的强劲势头,因此建议持谨慎态度”,瑞银相应调低了对国内大部分银行股的评级。
这份报告使得银行股遭遇了今年蓝筹行情以来银行股的最大跌幅。受此影响,香港恒生指数和上证指数也出现下跌。
然而内地银行股在经历了三天的跌势之后,继续延续此前的大蓝筹行情,于是一场由瑞银报告引起的银行股下挫就此中止。
沪上一位基金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股毕竟是股市走牛的基础,机构大都也只是部分减持而已。
“尽管这次银行股股价下挫的原因很多,不可否认的是瑞银的报告是直接导火索,但如果把这单纯看做是内地银行股定价权的丧失显然有失公允。”西南证券资产管理部门一位副总如斯看待。
事实上,在瑞银沽空报告之前,大摩、高盛等国际投行同样推出了对银行股一致看好的报告,市场走向却惟独契合了瑞银的报告。
目前,招商银行A股股价落后于H股股价最多,按照1∶1的汇率计算,招行A股相对于H股股价的折价幅度约为11%。
江苏证监局的一位官员也表示,作为A股和H股的第一大市值板块,银行股定价权的逐步回归将具有标志性意义。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毕竟目前35家A+H股公司中,不到10家公司A股价格低于H股,其中诸如东方航空、东北电气等A股溢价幅度甚至超过100%。
一般来说,机构在定价权上优势主要取决于其研究能力和定价能力。而在国内股市中,90亿元额度的QFII“以小博大”的投资举动经常成为市场的风向标,不少投资者唯QFII马首是瞻。
“他们的资金规模和国内基金5000亿的份额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可是他们的研究能力和投资举措在某些时候也确实领先于公募基金。”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一位经理表示,“例如今年第二季度末众多基金纷纷减持宝钢等大盘蓝筹,而QFII们却大举进入,从而成为此后蓝筹行情的大赢家。”
上述人士称,其实目前A股的定价机制主要是在于制定出“一个符合一、二级市场间的估价平衡体系”,“毕竟一级市场中较为常见的中高开低走的现状,足以证明定价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H股回归增强定价能力
在招商证券赵建兴看来,本土定价权意味着对境内上市的本土资产的准确定价以及对境外定价的引导作用。
事实上,在此前发生和正在进行的几宗外资并购中,无论是啤酒还是水泥或是钢铁,国际产业资本对于中国相关行业资产的估值在近年来一直逐步上升。
然而国内股市中,相当一段时间内,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A股的定价总是简单表现为追随境外定价,但又低于境外定价的尴尬局面。
“增加资金供给、限制非流通股上市速度之类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A股市场定价”,但赵建兴认为,扩容是重拾本土定价权的根本措施,“限制扩容导致A 股公司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甚至弱于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
赵表示,优质资产的缺乏使境内投资者无法构建可充分分享经济成长、分散风险的有效投资组合,因而在承当同等程度风险的前提下必须对本土资产要求更高的预期回报率,这是导致境内资产定价低于境外资产和本土定价权丧失的根本原因。
今年6月,监管层决定重开IPO,再融资渠道也逐渐打开,近期沪深股市总市值首次突破7万亿大关,较去年底增幅超过1倍。
与此同时,今年10月,国资委和证监会相关高层官员在香港表示,“日后大型央企上市,均会采取A+H的模式,中国证监会将修订条例作出配合”。
据测算,目前市值超过30亿美元的53家中国大型企业中,有29家目前只在海外上市,如果这些企业回归A股市场,将使国内股市市值增加7000多亿美元。
“在决策层之前大力推进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融资,到最近转向大力发展A股市场,鼓励大型国企采取A+H模式,这其中的考虑应该包括希望借助香港市场来树立A股的定价权的目的。”市场人士分析。
然而,问题同样存在,以10月上市的工行为例,尽管是A股和H股同步路演、询价、定价、发行,甚至同步上市,但因为H股和A股的融资规模不同(分别为120亿美元和200亿元人民币),工行的最终定价权很大程度还是把握在其H股国际配售的机构手中。
“其实,目前情况下,A股的涨跌很大程度上仍旧受H股指数涨跌的影响,反证则很少。”申银万国研究所的一位宏观策略分析师表示,“毕竟,定价权的回归是一个过程,要走的路还很长。” (责任编辑:陈晓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