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都在招商引资,珠三角还有什么优势?“中国制造”全面崛起,“广东制造”还能“力挺”多久?连日来,全国50余家重点网络媒体首次联袂入粤,进机关、下乡镇、看企业……眼角挂着挑剔、心中装满疑问。然而,展现在
眼前的产业结构巨变,让见多识广的老编老记们也从心底发出赞叹:珠三角正在引爆新一轮的经济活力!
从“拼制造”到“比创造”
“珠三角塞车,全球电脑缺货”———然而让大家纳闷的是,无论是广州、深圳还是东莞、佛山,走到哪儿,当地人在介绍时,都无意有意地“忽略”了令人如雷贯耳的“广东制造”。 实在问起来,才不紧不慢地说:“广东创造”才是未来。
走马珠三角,“自主创新”的确是无处不在的高频词汇。在佛山,有一家叫晶广的半导体厂,仅有30名员工,但制造的芯片,却让全世界平均每五部手机就装有一个。在广州,一家叫威创的新电子公司,将“可视化信息显示”不仅做到中国遥遥领先,还杀进欧美成了国际知名品牌,得到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的大力肯定。而在深圳,当地人用起反问句:腾讯的QQ为什么能改变成千上万网民的生活?华为、中兴为什么能推动我国电信业,用不到20年走过发达国家需要50年才走过的技术发展道路?
自主创新。在整个珠三角,以此为指针的企业又何止千万?
从“热衷产值”到“看重平台”
广东人务实。据说以前这里的老板,常挂在嘴边的是“你做了多少货”———“三来一补”也好,代加工、贴牌也罢,总之,能挣钱、能出产值就行。
但聪明的珠三角人还是慢慢认识到自己的尴尬地位:在全球产业链中越走越低。怎么办?眼光放远,自造平台。
平台之一,产业扎根。“三来一补”是珠三角的产业特色,但它们也可能跟着订单和政策随时“漂”走。如何扎根?“推动外企内销。”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凌说,相当一部分外企的市场在国外,在国内搞创新,既没必要更没动力。但如果促动内销,研发就要跟上,不仅自主创新解决了,而且企业的盘子和根基也就稳了。
平台之二,品牌提升。有品牌,就不会只看订单吃饭;有品牌,就不会出现“别人吃肉我喝汤”。于是就不难理解一向“只做不说”的珠三角人,近年来为何如此热衷“大声吆喝”:不仅有格力、格兰仕、美的、TCL,还有厚街的家具、古镇的灯饰、狮岭的皮具……如今在广东,无论是“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还是“商务部重点出口名牌”,都稳居全国第一。
自造平台,何尝又不是在提升产业生态的“自我造血功能”?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
“招商局”、“招商引资”……这些眼下耳熟能详的字眼,正是改革开放20多年珠三角人的发明。而现在珠三角人为了进一步提高有限资源的投入效益,又推出一个新名词:“招商选资”。
“选资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备前提。”东莞市长李毓全说,东莞对于5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如果没有新批土地指标,不引进;100万美元以下的,原则上不引进;至于60万美元以下的,则坚决不引进。
而在广州,“选资”不仅体现在产业“增量”上,还创造性地推入“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存量”处理中。据市长张广宁介绍,为给环境和优势产业让路,近年来广州仅关、停、并、转的企业就达147家,直接减少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每年就达8.4万吨;而接下来,还将有184家企业要搬迁。
招商选资,与其说在印证珠三角产业的罕见底气,不如说在彰显珠三角人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可贵坚持。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