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套”隐藏着惊人的利润,一些中型餐厅借此年获利超百万
随着“一次性筷子”的质量问题不断被曝光,很多餐厅开始启用包装精美的“三件套”作为替代品。内含牙签、筷子、纸巾的“三件套”每套收费1至2元,而许多消费者在“花钱买个安全卫生”的心理下或许压根儿没有想到,这些“三件套”不但隐藏着惊人的利润,而且极有可能是不合格的带毒物品,有些甚至是已用过的东西,改头换面后又再次搬上了餐桌。
凭空多出一块儿利润
“最开始不知道这是收费的,有一次无意中看了消费清单后才知道每套还收了1元钱。”和李先生一样,许多消费者在最初接触“三件套”时,都以为是饭店提高了服务质量、免费提供的。直到看见包装上写着“每套收费1元”,消费者才恍然大悟,这些带上包装的一次性筷子、纸巾、牙签也是需要埋单的。“就算是花钱买个放心吧。”张小姐告诉记者,最初发现“三件套”收费时,自己和家人、朋友出去吃饭,都会要求服务员“换成免费的一次性筷子”,后来考虑到一次性筷子确实不卫生,每人多花1元也不算多,就不再要求更换了。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除了小吃店和部分中小餐馆仍保留使用一次性筷子外,稍具规模的餐馆大都使用带湿纸巾的“三件套”。在居民区等地段,餐厅“三件套”的收费一般为每套一元,而在簋街、望京等繁华地段,“三件套”的收费标准为每套2元。一家小型餐厅的老板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也进过‘三件套’,可来我们这的顾客大部分不愿意用,又换成一次性筷子了。现在规模稍微大点的餐馆基本上都使用‘三件套’,凭空多出一块儿利润,谁都愿意用。”在结算价格方面,一些餐馆也想出了赚钱的方法,由于很少有顾客事先问起,所以很多餐厅在封套上不印价格,如果有事先问的,就报价1元1双,没有问起,结账时就按照2元结算。
花了钱卫生照样没保证
餐厅提供“三件套”为的是图利,消费者花钱图的是卫生。可是,这些花了钱的“三件套”有些却暗藏黑心,用的是回收使用的垃圾货。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时下的“三件套”,有些是餐馆酒楼和厂家合作的。个别个体筷子加工厂以极低的价格从饭店收购废弃的筷子,在放有洗衣粉的水池内浸泡刷洗一下后,用氢氧化钠熏蒸消除霉点,再用工业用双氧水浸泡漂白,然后捞出晾晒烘干,打磨装袋就成了崭新的可以出售的一次性筷子。
日前,北京市通州工商分局查处了一家筷子个体加工厂,原料都是以每斤0.3元至0.36元不等的价格从附近饭店回收来的废弃筷子,他们对这些废弃筷子打磨、抛光,用洗涤灵清洗、用84消毒液浸泡,烘干处理后以每双2分钱的价格再次出售给各大饭馆。
多年来一直在东郊做日用品批发生意的秦女士告诉记者:“三毛左右的‘三件套’都属于比较正规的渠道生产的,市场上最便宜的‘三件套’每套两毛钱就能拿到。主要便宜在这些供应商使用的是从餐馆酒楼低价回收来的筷子。如果湿纸巾采用黑心棉制造,成本就更低,目前北京市场上价格比较低的‘三件套’内装的基本上都是黑心湿纸巾。”
利润高一套就翻三五倍
经营过一家火锅店的顾先生告诉记者:“餐厅之所以喜欢用‘三件套’,除了给顾客有档次的感觉和节省了清洁、消毒的成本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三件套’给餐馆带来的惊人利润。我说的还是通过正规渠道正常运作的利润。”
一位在连锁餐厅负责订购一次性餐具的人透露,他们的8个连锁店每天至少要消耗掉近万件一次性餐具,每套进价0.3元、售价2元。以平均每天8000套计算,每天的“三件套”纯利润超过1.3万元,每月近40万元,仅此一项,全年利润就在500万元左右。而记者从北京市饮食协会了解到,目前仅北京饮食行业协会拥有的会员单位就有1.1万多家,具有连锁规模的有五六十家,照此计算,京城餐厅每年在“三件套”上,直接从消费者身上获利数亿元。
对于“三件套”的收费,北京饮食网市场部刘建明认为,筷子作为餐饮企业服务的基本工具,其成本早已经包含在餐饮食品的费用中,不应该另行收取顾客费用,以此获取巨额利润更是不合理。顾客往往碍于面子被迫支付这笔额外开销,作为理性的消费者,顾客应主动索要免费筷子。北京市饮食行业协会秘书长何之绂表示:“‘三件套’收费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明码标价,在封套上或者餐馆明显位置标示;二是餐馆应准备消毒的免费筷子,供顾客选择。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顾客可以拒绝支付‘三件套’费用。收取标准是否合理主要由市场决定,如果顾客能接受,收取就属于合理的。” (董 颖)
教您识别黑心“三件套”
首先,合格厂家生产的“三件套”都有正规的厂名、厂址、联系电话和卫生合格证。正规厂家生产的“三件套”内装的竹木筷子,一般都是连体的,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筷子。
如果“三件套”内装的筷子是漆筷、分体圆头或尺寸比一般筷子要短细的“三件套”,基本上都是回收再造的。合格的竹筷颜色是淡黄色,过白或过黄一般都是经过回收处理的。
合格的“三件套”内装湿纸巾,纱质比较细,相互间没有绒毛粘连,同时带有一股肥皂的清香。黑心湿纸巾打开后带有刺鼻或霉腐的味道,使用后皮肤上会产生粘连或紧绷的感觉,严重的会产生瘙痒或灼痛感。(市场报)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