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2006年经济舞台上夺走无数人的目光。他们或一举成名,或标新立异,或奔走疾呼,或黯然陨落。他们或引来无数的口诛笔伐,或被推到争议的风口浪尖,或充当引领时代改革的急先锋,或让人深深缅怀难以忘却。正是他们活跃在2006年的身影,折射出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今年首富换作“她”
张茵,2006年胡润百富榜排名第一的女富豪。 270亿元人民币的身价让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首富。中国的“阿信”,世界上最富有的女白手起家者,种种光环一夜之间开始围绕在这个女人身上。
根据张茵本人的介绍,她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1985年,张茵开始在香港发展。她带着仅有的3万元人民币谋求创业。从倒卖货品到废纸回收加工,从香港到美国再到内地,张茵依靠超前的眼光走出了自己的路。
当张茵忽然出现在媒体和公众的视线中,除了赞誉以外,种种质疑也随之而来。张茵的第一桶金究竟如何得来?张茵依靠什么迅速创富?张茵的公司是否存在问题?有关张茵的各种版本的发家史始终在坊间流传。然而,这些都不能掩盖张茵和她的纸业公司迅速成长带来的震撼。
【点评】
2006年,创业之年。无论是以创业为噱头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还是任何一个有关创业的话题都能迅速吸引眼球。张茵的影响力不仅在于财富,还在于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张茵让很多中国人看到了希望。在经济迅速腾飞的中国,选择对了行业,白手起家也可能迅速成功。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越来越规范,人们对于首富们的关注早已不是停留在感叹和艳羡的阶段了。追问首富的第一桶金,厘清首富家底,更多的关注带来更多的质疑。2006是创业之年,同时,也是质疑之年。
挨骂也要强出头
任志强,也叫“任大炮”。华远集团董事长,他的集团远没有他个人出名。他被称为2006年最不怕挨骂的人,他的种种有关房地产市场的言论把他推到风口浪尖。“要为温州炒房团发奖状”、“我只为富人盖房子”、“禁止炒房就是违宪”、“穷人富人分区论”等,一次次撩动着背负着房价重压的普通民众的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任志强自认为是敢于说实话的,他一次次的“放言”,在业界引发了全年一场场的口水战。有分析者认为,任志强的观点,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无疑有其正确之处。但同时,也有人认为,任志强是在找骂。他言语中的攻击性和侵犯性,多少显示出一个强权者的轻慢,甚至是肆无忌惮。他的赤裸裸的发言,鲜活地勾勒出一个既得利益者的真实一面。
作为“任大炮”,任志强不发空弹,他说出的话,往往都直指房地产市场的现实。说出最真的话,言他人不敢言,任志强俨然已经成为房地产商利益集团的最佳代言人。
【点评】
房价高涨,主流的言论都在为普通百姓鸣不平,谁要是站在主流言论的反面,下场可想而知。2006年,“任大炮”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表各种反主流的言论。
很难说,任志强是否有炒作的意思,但是,他却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开发商的真实想法。他把中国房产市场最秘而不宣的东西摆上了桌面。先不论作为房地产商的代表,任志强的言论尚有几分道理,仅凭他让大众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地产商的内心这一项,就值得为他在2006年书写一笔。
胡润“咒”倒严介和
“像我这种最优秀的人也是最悲哀的,因为智商、才华、能力、体魄都非常人能及,就得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委屈,承担常人不能承担的责任。我是一个典型的追名逐利的人,名比利看得更重。”这段话出自2006年个人财富迅速缩水,诸事缠身的严介和之口。
严介和,2005年胡润百富榜排名第二位。榜上有名没能成就他2006年的创富动力,反而成了他种种危机的导火索。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没有“原罪”,同时坚持为其带来巨大财富的“BT+零资产收购国资”的模式没有问题。
2006年,严介和难得消停。5月20日,他公开宣布辞去太平洋建设集团的董事局主席职务。9月,被迫赶回南京应对讨要欠款的机构和个人。10月被法院启动了威慑机制,限制了高消费。被9家银行联合追债,频频成为被告,财富迅速缩水,有钱也不能随意花,作为富豪,严介和的这一年有点难。
【点评】
2006年,清算之年。“富豪一上榜,可能就出事”的定律继续发挥作用。对于严介和来说,2005年登上富豪榜,似乎害苦了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渐进入轨道,法制和规范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众富豪纷纷被查出问题,一场是否应该清算民营企业家第一桶金的大讨论开始展开。“清算第一桶金是否定改革成果,对民营企业要宽容”“有问题就应该一查到底,民营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先清理干净自己的门户”。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然而,真理越辩越明,账目越算越清。不管历史如何,富豪们已经开始谨慎地审视自身,努力配合逐步完善的市场。
博客搏倒众外资
向文波,三一重工的执行总裁。如果没有凯雷并购徐工,他还仅仅是某个企业的总裁。然而,他的一篇博客却改变了很多事情的走向。他在博客中提出,中国的制造业正在被贱卖,大量的国有资产将流失。随后,凯雷收购徐工受阻,持股比例一再下调。
2006年8月16日,向文波博客引发的大辩论进入高潮。恰巧此时,法国炊具巨头SEB集团宣布收购国内炊具大王苏泊尔61%的控股权。这起看似普通的外资收购案,立刻陷入了向文波创造的“第三方效应”。苏泊尔的直接竞争对手爱仕达公司利用8月8日商务部颁布的《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的规定》,联合同行和行业协会要求政府阻止这桩交易,理由是“保护民族品牌、反对垄断”。这样的事情在向文波发表博客后越来越多。
【点评】
有不少人对向文波提出质疑,指出作为三一重工的总裁,三一重工由于出价较低竞标徐工失败。向文波出面指责徐工被贱卖给外资,显然是自相矛盾,同时又有想渔翁得利之嫌。
不论向文波是出于私心还是为全局考虑,他为中国重新梳理引进外资的思路提供了契机。2006年后,政策给各种产业画上的“颜色”将会更加清晰,哪些产业是外资并购的“禁区”,哪些产业是外资并购的“特区”都将越来越明显。而介于这两种区域之间的模糊地带,政策上将更着重于区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不同特性,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来作出决策。
牛市成就新“股神”
“牛股就是我创造的,我不买,它就不升;我不抛,它也不会跌!”谁这么牛,敢抛出如此言语。这就是低调了十几年,忽然频频亮相媒体,被网络造神运动捧为“中国股神”的林园。
林园,43岁,陕西人。根据知情人士介绍,早在10年前,林园在小部分股票业内人士中已经是知名人物。沉寂了10多年后,年初,林园却忽然高调,公开宣称,10多年来通过股票投资,自己的资产已经从最初的8000元增加到了4亿多元。有媒体甚至曝出林园身价高达10亿的新闻。
林园的“股市神话”令人震惊,甚至让人难以置信。起初,人们主要热衷于林园的投资传奇和经历;不久,林园的市场策略和选股思路也成了热门话题;到后来,林园的行踪、调研,甚至他的日常生活也能吸引无数眼球。
林园究竟灵不灵,各人褒贬不一。有崇拜者称他为“中国股神”,有怀疑者则将其视为股市里的“芙蓉姐姐”。时值年底,林园忽然又抛出以后不接受媒体采访,潜心调研公司的决定。
【点评】
林园的名字与股神联系在一起,主要得益于今年的股市。等待了多年的牛市吸引了大批渴望有所收益的人进入。林园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适时地出现在大众面前,为大多数人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2006年的牛市为林园打上了“股神”的烙印,但是,林园的这一称号却更多体现出了人们对市场的信心不足。林园的神奇不在于顺市而赢,而在于,过去的5年,股票市场一路下滑,他仍然在这个市场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熊市的阴影仍在,林园似乎就是阴影中的一簇光。对市场信心有限的股民们,奉林园为神也就不足为奇了。林园是真神,还是假神,难以说清,但是,林园的身上,带着这些年中国股市一路走来最真实的印记。
穿着袈裟的CEO
释永信,一个本应与世无争的出家人。正是他,在2006年的诸多表现让不少人大跌眼镜:参与电视造星、公布少林武功秘籍、接受政府奖车、为联通放号开光助阵。在为少林寺积累了财富和名誉后,释永信成了少林寺文化发展与商业经营的最大功臣,同时也被推到了备受争议的风口浪尖。
释永信及他带领下的少林寺成立了基于少林寺品牌的实业发展公司和文化传播公司,释永信本人被海外媒体称为“穿着袈裟的CEO”。
【点评】
少林寺,普通人眼中的佛家清修地,竟培养出了一个也许是这座千年古刹里第一个成功的商人。这本身就是一件颇具争议的事。从文化的角度,这是一个难以分出是非的命题,然而,从纯商业的角度来看,少林寺创造经济效益完全可以得到认同。
如果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少林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这不能不说是经营的典范。与其诟病僧人是否应该与俗世交叉太多,还不如更关注少林寺的发展是否从中受益。
大鳄变身做慈善
沃伦·巴菲特,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之一。2006年以不同的方式再次震撼了世界。6月25日,巴菲特宣布把自己85%的财产捐赠给盖茨慈善基金,市值370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收到的最大的一宗个人慈善捐款。
巴菲特的名声不总是那么好。他操纵金融市场,赚取大量快钱的事迹让他得到了“金融大鳄”的封号。然而,正是这个经常遭人诟病的富豪,捐赠出了个人财产的绝大部分。
从最会赚钱到最会花钱,巴菲特的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当人们还在怀疑他不会把钱留给儿女的说法时,他已经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花钱之道。
【点评】
巴菲特的捐赠行为带动整个中国2006年对于慈善事业的关注。相比巴菲特的财富,中国的富豪们相差甚远,比起对慈善的态度,中国的富豪们相差更远。
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现实,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就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解决这个问题,先富起来的人需要端正对财富的认识。巴菲特总是强调,他的财富只是帮助其他人保管的社会财富,他最终会把这些财富归还回去。这也是世界上很多富豪的真实想法。
即使有人直接指称巴菲特此举是在向过去赎罪,但是,相对于他的“罪恶”,他付出的代价,恐怕上帝也会原谅他。
草根群起反暴利
这并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个代表了中国大部分消费者的集体。他们站出来反垄断、反暴利,即使效果微乎其微,仍然在2006年留下了特殊的记忆。
从深圳邹涛发起的不买房运动,到各地兴起的自建房热潮,再到北京、上海市民质疑交通卡押金。整个2006年,中国的草根们都没闲着,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而四处奔忙。
2006年4月26日,深圳市民邹涛在互联网上发布“不买房行动”的公开信,掀起轩然大波。5月上旬,邹涛飞抵北京,表示要将主题为“房价真高、房奴真苦、房地产业真危险”的书面报告呈交给国家相关领导。随后,全国5万个网站转载了“不买房行动”的公开信。尽管不买房行动没能改变房价攀升的走势,仍然表达了普通人对房产市场的真实想法。
除了对房价的不满,反对垄断行业赚取不当利益的呼声越来越多。始作俑自北京三个大学生交通卡押金质疑逐渐在全国蔓延,引起各地消费者的共鸣。
【点评】
中国需要敢于站出来维护个人合法利益,反暴利、反不正当垄断的人。2006年,我们看到了这些人。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合法利益,越来越多掩藏在背后的真相被揭示出来。这是一个趋势,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社会必然出现的趋势。这些人不仅属于2006年,还将属于未来。
斯人驾鹤向西去
2006年11月16日,米尔顿·弗里德曼辞世。作为与凯恩斯齐名的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界的意义不言而喻。
弗里德曼毕生坚持经济自由主义,他与凯恩斯的理论交锋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即使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学之外,也没有改变他的理论。
弗里德曼始终对中国经济发展给予极大关注,曾三次造访中国。他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他说:“谁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点评】
弗里德曼曾经预言,在今后的几十年中,没有几个国家比中国面临更大的经济上的挑战,每一个怀有善意的观察者必定会祝愿中国能够很好地迎接挑战并发挥其潜力。这是一个包含着祝福的预言,斯人已逝,中国能否成全这个美好的祝福,主要问题还在于对市场的把握。
无论中国能否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发展,他的理论都将影响世界,影响中国。在2006年末,向经典致敬,向伟大致敬。
合作建房始破题
赵智强并不是第一个想到自己建房的人,但是他是第一个要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的人。2006年11月15日,赵智强从温州市国土资源局拿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成交确认书,成为全国首例正式获得土地的个人合作建房者。而在这块地上盖起的房子价格将比周边地区楼盘便宜30%。这个结果,260位参与集资建房的温州人等了将近1年时间。
其实,早在温州之前,全国各地发起合作建房者无数。相对于全国各地个人合作建房者在拿地时屡屡失败的经历,身为发起人的温州市场营销协会秘书长赵智强功不可没。无论是利用舆论造势,还是合理选择用地,再到选择合适合作人,赵智强充分体现了温州人善于经营的天性。温州个人合作建房拿地的整个过程成了赵智强精心策划的一场经典营销案例。
【点评】
房价高,买不起房怎么办?搞自建房。有人振臂高呼,立刻全国跟进。但是,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地方政府在观望,开发商在观望,在复杂的环境下,全国终于有一个赵智强率先从政府手中拿到了地。
有人评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听说搞合作建房的,这是异想天开。然而,中国经济的特殊性所产生的诸多特殊现象,总是让很多研究经济的人摸不着头脑。谁说异想天开不能实现。
赵智强并不是没钱买房的人,有人批评他搞自建房的实质是非法集资当个土开发商。但是,如果这群土开发商真能把房价降下30%,又有哪个想买房的人会追究赵智强的初衷为何。
(责任编辑:悲风) |